挑选书本时,第一眼是被书名“看见”二字所吸引。有的是因为杂事多心眼少,只看见自己的东西,看不见别人;有的是看见了表面可见的行为、话语,忽略了深层背后的心理、原因;有的是看见了,却假装视而不见,不予反应。
武志红说,“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被看见。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看见,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孩子,温暖了孩子,如航标指引了孩子的方向。看见孩子,不仅仅是看见孩子表面的行为、问题,更重要是看见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发展健康的依恋关系,充当孩子的主要引导者,指引孩子健康成长。
全书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讲述依恋关系缺失孩子会出现哪些问题。
第三部分讲述如何看见孩子,唤醒父母的教养直觉。
第四部分回应数字时代如何教育孩子。
(个人感觉,第四部分可以放在第二部分一起分析,按照“为什么——出现问题——解决措施”来布局。)
1.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回应,让关系得以变得柔和融洽;而关系则是回应的前提。
纪伯伦的《孩子》写道:“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为了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然而并不是你的私人物品。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不是他们的灵魂。”
依恋关系是教养的根基。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亲人,但如果没有依恋关系,孩子不亲你,再多的教育,孩子也不会因为你是他的亲人而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在很多的丧偶式育儿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孩子还小的情况下,当下仅是屈服于你的声音大、身材高、力气大,再叛逆年长的孩子,就敢于与父母打架吵架了,甚至做出伤害父母身体的行为。
暑假,我让小孩去社工站学习跳舞。晚上,社工要求回家陪练。说了三番四次,孩子就是不愿意跳,即使跳了,也是不正经的,嬉皮笑脸,没跳个完整。看着群上的妈妈个个在发视频,小孩安安静静配合跳舞录视频,一时之间我真的很生气,强大的挫败感涌上心头,不甘心。我打她骂她,就为了录个视频。结果,她每天早上起来就说:“妈妈,我不想去社工站跳舞。”让她去学跳舞这事更加困难了。好不容易熬到表演,相比其他小朋友的认真,她依旧保持了她散漫态度,虽手脚在动,但更好奇旁边的社工姐姐与下一个节目表演人员。直接让我和她爸认清了事实,她目前对跳舞没兴趣。跳舞只是我们家长的一厢情愿。
这书里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父母得知道,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根本。相比起来,培养孩子的技能,没有那么重要。特别是,不能在培养孩子技能时,和孩子构建一个非常糟糕的关系,那绝对是舍本逐末。
2.依恋关系缺失的孩子,自我难以健全
依恋关系缺失的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逃避感受、超龄儿童的“学前综合征”、沮丧感与攻击性、欺凌问题、扭曲的性意识、成绩不佳、社交问题等8个方面。当依恋关系缺失时,孩子会转而寻求同伴关系。在同伴关系中感受自己的存在,找回依恋的对象,寻求方向感。而建立依恋关系会有6种形式,包括:1.感官上的亲近;2.追求共性;3.占有和忠诚度;4.寻求重要性(费尽心思让对方开心);5.付出情感;6.渴望被理解(分享秘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会观察模仿对方的穿着、行为、话语,寻求双方共性,希望朋友和自己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敌人,有帮派之别。但并不是所有的同伴关系都是成熟的、健康的、安全,孩子就会跟着误入歧途而不觉,并对父母表现出叛逆、远离等行为。但父母要明白孩子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只是在追随自己的本能,趋同本能。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表示孩子的依恋需求未被满足,是一种依恋饥饿。
3.如何看见孩子,重建依恋关系
书本在这部分,再次详细阐述依恋关系的作用,父母要去看见孩子内心需求,主动自发去满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还要在各方面给予指导,不要等着他们出现困惑才去引导,主动充当孩子的向导,激活孩子的亲近本能。作者也给出了一些理念与做法。
(1)让孩子归巢:友好地与孩子拉近关系;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鼓励孩子依赖;左孩子的航标;让孩子重新归巢
(2)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需求;先修复关系,再纠正行为;不给别人取代自己的机会;身体分离,心灵也要保持联系;培养别人无法取代的亲密感;不要强行亲近孩子。
(3)唤醒父母的教养直觉:自然管教的7条原则: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关系而不是问题;鼓励孩子流泪倾诉,而不是急着让他吸取教训;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行为;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改变不了孩子,就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在关系中,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充当孩子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器,而不是媒介。
感觉我们这一代的年轻家长,在各类的数据信息影响下,大部分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成长,都明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的重要性,也愿意去学习各类的教育技巧。
这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再一次提醒了我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小孩固然要发展多种能力与技能才能适应社会,我们在小孩身上也或多或少投入了个人的期待,掺杂了我们年轻的遗憾,但再多的教育,归根到底靠的是关系;再好的物质帮助,在孩子看来只有无条件的爱最珍贵。有段时间,因为喂饭的问题,我和孩子进行了一晚的聊天,告诉她每次我喂饭时候的心情,之后孩子每次自己吃饭的时候,都会问我:“妈妈,你开不开心啊?”她在讨好我,亲近我,寻求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性。我也肯定她的自觉行为,告诉她我的高兴。
最近一个星期,为了让她练习画画涂色,每晚都会与她一起涂色,培养亲子共同活动习惯。颜色依然没涂好,一支颜色笔可以涂完整个画面,而且衷于较深的颜色,如黑色、棕色、深绿这种。现在,每次晚上都是她提出来要涂色,在涂色过程中,没有缘由无厘头地说着各种事情,比其他时候的话要说得多,看得出来她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在我们家长看来,她有点聒噪,不专心,我们最初想要的练习涂色技巧,培养美感的要求也南辕北辙了。看了这书后,开始去释怀,至少她会听话去涂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