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曾帮助我们应对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您创造了一份记录,让未来可以传承接续我们时代的风味,它的成见,它的生存之道,以及它日常的琐事和欢娱。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纽约时报》
莱辛作品呈现出的敏锐,些许像D.H.劳伦斯晚期的作品,我们会被其中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所捕获。
——《新闻周刊》
艺术真正的功能是改变人看自己的角度。 ——多丽丝•莱辛
以上是关于《天黑前的夏天》一书的一些评价,从中大致可看出此书的文学以及社会价值。关于作者多丽丝•莱辛,很惭愧现在才知道她的存在。这位英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囊括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延绵半个世纪,作品众多,题材广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幻化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手法,而对人类处境的透彻理解则贯彻始终,体现出罕见的才情。
《天黑前的夏天》以一贯的女性视角观察、体味、想象与表达,刻写了一位中年女子在某个夏日来临之时,突然打破常规,走出规范生活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情节枝蔓,用笔绵密,细致描摹女性内心关于婚姻、自我、年华和性的困惑与迷乱。中年的女主人公凯特也曾是众星捧月的知性少女,二十五年的美满婚姻把她打造成“家里的天使”,是丈夫和儿女依赖的核心。然而在这个夏天,家人纷纷计划起自己的行程,她的假期——她的人生——该往何处去?在恍然有所失的惶惑中,她开始了一段不可期的旅程。
在国际食品组织——从同声传译到组织人员,面对形形色色冠冕堂皇的官员和工作人员,不乏无聊,可见工作并不能实现真我;
在旅途——和偶遇的激情四溢却焦虑脆弱的西班牙男子的一次有始无终的旅行,一次略显刻意而短暂的婚外情,却不能带来想要的浪漫;
在酒店——像个孩子一样寻找关怀和爱,做尽幼稚的事只为引起别人的关注,才意识到一直在付出的自己也是那般需要他人的关爱;
在莫琳的公寓——年轻懵懂为婚姻所困的合租姑娘莫琳让她明白青春虽美却不足惜。而莫琳的高举主义大旗的追求者,看似高尚实则愚弱,活在乌托邦。
经此种种,凯特意识到,虽然自己想改变,想逃离那个付出过一切而现在貌似已不需要自己的家庭,但在这个夏日的旅程中,她不自觉地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并乐此不疲。这让她感到自在和安心,让她全身散发出迷人的柔美。那才是自己最想成为的角色。生活不在别处,而在自己坚固的自我核心里。所以,自信的回家,顺理成章地生活。
虽然这被认为是莱辛最容易读的小说,但也许更适合即将结婚或者已婚的女性阅读。不知是不是因为中西方价值观、是非观的差异,书中的一些情节或者说观点不是太易被我接受。但是有一个情节我感触很深。玛丽·费切利是一个不同于凯特的女人,却是凯特最好的朋友。凯特在心里是羡慕玛丽的,玛丽的放荡,玛丽的无所顾忌,玛丽的疯癫······这是一个在世俗标准之外的女人,她无所顾忌的和自己看中的每一个男人做爱,她享受她所遇见的一切,她大声讲粗话,她肆无忌惮的大笑,这一切都是凯特这样有教养的女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凯特在心里向往成为玛丽这样的女人。当凯特向莫琳讲玛丽的故事的时候,莫琳却直截了当地说你干嘛给我讲玛丽,她跟我跟你都没有关系。莫琳告诉凯特,她就是她自己,玛丽不是她,跟她没有关系。对于玛丽这样的女子作为东方人的我是无论如何不会认同的,但是莫琳的话却让我感触良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羡慕的人,她们或多或少有着我们所没有的精神或物质生活,我们会矛盾地一边稍加道义的诋毁她们,却也一边不可抑制地羡慕嫉妒那种生活。要知道,真正与你切实相关的只有你自己,你好你坏,你开心你悲惨,也许有人驻足,有人关心,最终不过无人问津。所以放大了看,孑然一身,与任何人无关。
书中最后凯特的回归是可以预见的,这不失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要知道有些人天生就是贤妻良母。但是这个夏天的旅程却是无可取代的,也许从表面看凯特还是那个凯特,围着四个孩子和丈夫转圈,操心着花园里的玫瑰和冰箱里的食物。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找回了已然丢失二十五年的灵魂,此刻她脸上的笑容和胸腔里跳动的那颗心是充满希望的。
所以,不管什么年龄,女性都应该独自去旅行,没有事前详细的规划,没有工作、朋友家人的干扰。一个人的财富不是指你有没有财产,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如果,你也曾经偶尔在寂静的午夜发觉自己失却了灵魂而感觉到虚弱无助,请去路上,找它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