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的这个世界可能已经被“神”重置了(中)

 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么

你是想放手一搏

还是等到年华老去

心中满是遗憾

孤独终老?

——《盗梦空间》


闲话少叙,书接上文。上期内容中已经提到了一个名词叫做“曼德拉效应”,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这位伟人:纳尔逊·曼德拉。(如对此节不感兴趣可直接跳过观看后面内容)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2013)

曼德拉是南非共和国著名的人权斗士、政治领袖、慈善家,有“南非国父”之称,甚至曾被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南非人。就像其他的很多天才或伟人一样,曼德拉的一生同样饱受争议,有人批判他的激进主义作风,也有人赞赏他敢于抗争种族主义制度的智慧和勇气。正是因为这些不一样的声音,才使得这位黑人领袖的人生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由于历史上英国的殖民统治,南非逐渐变成一个多人种构成的国家,主要由黑人、白人、亚裔和混血人种组成。上个世纪40年代,南非的白人当权者积极推行和强化“种族隔离”政策,对白人和“非白人”进行地域分隔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给予歧别待遇,这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和抗争。曼德拉此时开始积极投身政治,组织并领导了众多反抗运动以反对种族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后不幸于1962年被当局逮捕入狱,开始了长达近27年的牢狱生涯。

1990年迫于国内外各方压力,南非政府解除了种族隔离,并无条件释放了曼德拉。1994年南非举行了首次无种族差别总统大选,由于在反抗种族隔离斗争中的重大贡献以及广大人民的拥护爱戴,曼德拉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纳尔逊·曼德拉不仅在南非国内,尤其是黑人种群中拥有超然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上同样拥有着非凡的影响力。1993年曼德拉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2009年,联合国大会为表彰其对和平文化与自由的贡献,宣告每年的7月18日为“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光辉岁月》相信大家都听过吧,这首歌就是斜阳君最喜欢的歌手黄家驹为向曼德拉致敬而创作的一首经典歌曲。

1990年8月3日至6日,Beyond主唱黄家驹随香港电台“爱心第一旅”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并亲眼目睹了当地人民因为战争和灾荒而遭受的苦难生活。回到香港以后,黄家驹在报纸上读到了曼德拉被困狱中的故事,并由此产生了内心的共鸣。黄家驹认为曼德拉的精神内涵是关于抗争与希望,这与Beyond在香港艰辛打拼的背景不谋而合,于是黄家驹就创作了歌曲《光辉岁月》。

据说曼德拉听到这首歌,并找人翻译了歌词后不禁潸然泪下。

致敬曼德拉!致敬Beyond!

可否不分肤色的界限

愿这土地里

不分你我高低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

是因它没有

分开每种色彩

▲图源:花瓣网

好了,说了这么多,那这又和“曼德拉效应”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从一位美国人说起了,她的名字叫做:菲奥娜·布鲁姆,是一名超自然现象研究者同时也是美国的知名作家、博主。

▲菲奥娜·布鲁姆(Fiona Broome)

在2010年的时候,菲奥娜偶然间从媒体上发现著名的南非政治家曼德拉居然还“活着”,不但如此,他甚至还从监狱中被释放并当上了南非总统?这与她自身的记忆有很大出入,因为在菲奥娜的印象中曼德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狱中“过世”了,怎么可能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感到万分疑惑的菲奥娜便把这个想法写在了她的社交媒体上并分享给周围的朋友,没想到此举得到了大量网友的回应,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有和她相同的记忆,甚至有不少人声称自己看过当年的相关报道、葬礼的电视片段以及曼德拉遗孀催人泪下的演讲。

说到这里,斜阳君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记忆,依稀记得小时候在哪里似乎看到过相关的新闻,因为那时候的记忆力要比现在好得多,所以至今印象都比较深刻,因此初次了解到曼德拉效应时也是有些震惊。

我们继续...此时就有不少网友建议菲奥娜建立一个相关网站来征集更多关于此类现象的个例,菲奥娜听取了网友们的意见,真的就架设了一个相关网站:The Mandela Effect

▲图源:mandelaeffect.com

果不其然,在网站建立后菲奥娜收到了越来越多的网友反馈,都表示自己经历过或者发现了一些类似曼德拉效应的事件。这其中涉及了一些个例,另外一些则涉及到了人们很熟悉的历史事件、名人明星、品牌商标、影视作品等等,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由此可见这并不是在小范围内发生的低概率事件,而是近似于一种群体效应。那么这些事件中是否还有你未曾关注过的案例呢?下面斜阳君就来简单分析几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并非引自上面提到的网站)

No.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看到这句再熟悉不过的歌词是不是很多朋友都会下意识的跟着往后哼唱“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呢?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原谱是怎么样的。

老实说,斜阳君第一次看到这张曲谱的时候是一脸懵X的,后面的歌词我们暂且不聊,就单说这第一句,五十六个星座???what???要知道这首歌可是我从小听到大的,小学音乐课上也会学到没错吧?并且这首歌还是春晚舞台上的常客,斜阳君从小有个习惯,就是每年春节的春晚是必看的,可是我从来不记得这首歌曾唱的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但现实情况是目前能找到的几乎所有资料都显示的是“星座”...此时我又在心里按原版歌词默默的唱了一遍,真的是无比别扭...

▲歪题:宋祖英老师好美

另外,不调查不知道,关于这首歌的原唱似乎也存在一些争论。这首脍炙人口的《爱我中华》发行于1991年,由乔羽填词,徐沛东谱曲,最早是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根据百度百科以及维基百科的记录,这首歌的原唱是著名歌手韦唯,后被宋祖英唱红。

▲图源:百度百科
▲图源:维基百科

但是,根据网上很多人的反馈来看这首歌曲最初的演唱者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彝族歌手安冬。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感到非常陌生,因为她成名后没多久便选择了放弃事业,远嫁美国,原因成谜。斜阳君在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中找到了一个安冬版本的《爱我中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看,很好听。


▲视频来源:优酷  爱我中华 安冬(MTV)
▲安冬

No.2

不知道在各位的印象中比较耳熟能详的美国总统有哪几位呢?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尼克松?我们接下来要讲到的事件就和一位著名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有关。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1963) 图源:维基

约翰·肯尼迪,于1960年大选中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尼克松成功当选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在其任期内经历过历史上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太空竞赛、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等等,可谓履历丰富。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古巴危机高峰期间的沉着应对,以及在苏联人成功进入太空后全力支持太空竞赛,使当时的美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肯尼迪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地位非常高,也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讽刺的是,在我国很多人的心目中对这位总统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肯尼迪遇刺案”了。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副总统约翰逊陪同下到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访问。12时30分,肯尼迪乘坐一辆敞蓬汽车游街拜会市民,行至美茵街(Main Street)时,埋伏的枪手向他开了枪,第一枪打中肯尼迪的喉部,第二枪直接命中头部,以至其当场死亡。

而曼德拉效应正是出现在肯尼迪遇刺时所乘坐的汽车上,事件发生时肯尼迪及其夫人杰奎琳(Jacqueline Kennedy)的座驾是一台定制的林肯大陆敞篷轿车,特勤局登记代号为 SS-100-X。

▲图源:汽车之家

因为事件发生时美国的各大媒体都在进行同步直播,并且现场也有非常多的民众围观,希望和总统近距离接触,所以目击者众多。同时这次事件也在很多美国人心中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阴影,因此他们对事发现场的印象也就尤为深刻。在很多美国人的记忆中肯尼迪当时乘坐的是一台四座林肯汽车,而且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则更加肯定这一点。

▲图源:油管

这些网友在网络上的评论留言大致意思都是在他们小时候或年轻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绝对是四座(4 seat)的汽车,一定不会记错。那么,现实是怎样的呢?

这是事发当天的一张现场照片,看到了吗?连司机在内车上一共有6个人,6个,6...而且目前在网络上找到的几乎所有影像资料全部都是,6座!此发现一出立刻在国外各大论坛社区上引发了激烈讨论,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这一定是疯了”、“我肯定是一台4座的车,这台车也太长了”、“我都50多岁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车的颜色貌似也不对,我记得是黑白混搭的”等等,甚至还有网友翻出了当年报纸刊登的照片证明。

▲图片真实性未知

更恐怖的是,美国的一个蜡像馆里有专门关于这一事件的展区,各位感受下。

这里的车辆模型和站台的背景照片又都变成了4座的!!!怎么样,奇怪吗?

不仅如此,这次的总统遇刺事件还有很多的谜团至今都无法解开。据当时的官方调查报告称,案发数小时后,一个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的年轻人被警方抓获,初步认定为刺杀总统的嫌疑犯,但是,此人仅两天后又被另一名枪手射杀,这就使案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这位“年轻”的总统曾与多名美丽女性传出过绯闻,例如其中一位是著名的好莱坞影星吉恩·蒂尔尼,斜阳君不太清楚各位心中的“盛世美颜”是什么样的,但是在我心里大概是这样的:

▲吉恩·蒂尔尼(Gene Tierney,1920-1991)

呃~~跑题了,那么来说呢...这其中就有一位地球人都知道的世界级美女: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关于梦露的生平在这里就不做展开了,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而关于梦露人生的终点同学们应该多少也都听说过,梦露于1962年因服用药物过量死于她在洛杉矶的家中,由于当时她和肯尼迪的绯闻,美国国内就出现了不少阴谋论,认为梦露的死和肯尼迪的政治身份有很大关系,而在她死后的第二年肯尼迪也神秘的随之而去了。

▲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2003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名史学教授罗伯特·达莱克(Robert Dallek)写了一本书叫做《肯尼迪传记》,当中曾提到与肯尼迪传出过绯闻的女人中他最喜欢的是玛丽·麦耶,而当时她的公开身份是肯尼迪的“密友”。离奇的是这个女人在1964年同样被不明身份的人枪杀了,凶手是谁至今都未成定论,这也就使得整个事件都笼罩在了深深的迷雾之下,其中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可能永远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玛丽·麦耶(Mary Meyer,1920-1964)

No.3

如果问美国纽约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是哪个,我想可能“99%”的美国人都会回答“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因为它实在是太具有象征和纪念意义而且太出名了。

如果问自由女神像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可能“99%”的美国人都会告诉你就在纽约南边的埃利斯岛(Ellis Island)上,因为这是“印”在很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脑海中的。

▲图源:visualhunt

那如果我说自由女神像根本不在那个岛上,而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搬”到了旁边的自由岛(Liberty Island)上,可能“99.99%”的美国人都会觉得我疯了,因为这就像是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洱海不在云南大理而是在昆明一样,你也一定会用观察“智障”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人。但现实情况是,自由女神像真的就在自由岛上,而不是在大多数人认为的埃利斯岛上...

▲图源:google map 点击可放大查看

从上面的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埃利斯岛的北边有一段突出的部分,其实那是一座和旁边大陆连接的桥,只是截图没有截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如果想去参观自由女神像首先要到埃利斯岛上,这座桥就是上岛的必经之路,并且据说过桥费还很贵,而旁边的自由岛是没有类似的桥的,只能坐船过去。既然两座岛差别这么大,为什么还会有不少人记错呢?当然,口说无凭并不是斜阳君的行事风格,各位往下看。

▲图源:fxxebxxk

这几张照片是一些游客拍摄并传到脸书上的,斜阳君保证除了人面部和ID进行了打码,其余部分未经任何ps处理,都是原始图片,那么各位,发现问题了吗?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张照片的配文基本都是“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岛”,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意图明显是想以自由女神像为背景来拍照留念,总不能说我在故宫前面照了张相,然后配文写“不到长城非好汉,真开心”没错吧?那么问题来了,本“应该”在照片中出现的自由女神像哪里去了?斜阳君盯着这些照片看了两分半钟也没能找到雕像的任何蛛丝马迹。怎么样,奇怪吗?别急,还有一张更夸张的照片,斜阳君无论如何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图源:fxxebxxk

同样,这张照片斜阳君也未进行多余的图像处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栏杆(废话),而这些栏杆都属于市政设施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公共财产”,这就更奇怪了不是吗?难道连纽约市政府都认为自由女神像在埃利斯岛上?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了自由女神像其实是在自由岛上,而两者的名字又非常相近,其中都包含“自由”(Liberty),这本应该是非常容易记住的,就好比是鄂尔多斯大草原在鄂尔多斯一样,听起来就像是废话。那为什么人们会“舍近求远”,反而认为自由女神像是在“埃利斯”岛上呢?这完全不合乎情理对不对?

各位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吗?呵呵,太年轻了。自由女神像既然作为一个纽约的地标性建筑那它自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雕像本身是对公众开放,供游人参观的。人们可以在景区内购买门票,然后进到雕像的底座内游览,或者也可以通过升降梯到达上面的“女神皇冠”内进行参观。

▲图源:visualhunt

甚至还有游客攀登到自由女神像的最顶端“火炬”上俯瞰纽约市的全景。

▲照片非个人拍摄

怎么样,带劲吧,然而现实是怎么样的呢?

1916年7月30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破坏分子在泽西市黑汤姆半岛引发了一场灾难性的大爆炸,爆炸最终导致7人死亡。自由女神像也受到了轻度破坏,其中主要是高举火炬的右臂,塑像因此关闭了10天。对塑像和岛上其它建筑物的修复成本约为10万美元。通向火炬的通道从此因公众安全方面考量予以封闭,之后再也没有开放。

这是维基百科上关于自由女神像的一段记载,当中提到的这场灾难性事件史称“黑汤姆爆炸”(Black Tom explosion),美国的很多史料上都有相关记载。那么也就是说早在1916年自由女神像的“火炬”部分就已经禁止对公众开放了,换句话说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是没有游客能够登上火炬参观的。问题又来了,那些声称自己曾经登上过火炬的人他们的记忆又是从哪来的呢?

▲图源:reddit

这些留言的大致意思是:他们清楚的记得在他们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过火炬上面,更夸张的是有些人甚至连上面提到的恐怖袭击他们听都没听说过。网络上还有很多类似的讨论,大部分美国人都表示自己真的到过火炬上面,并且从未听说过曾经发生过什么大爆炸,甚至连自由女神像都受损了。

我个人是不太相信这么多人一起编造故事来制造噱头的,并且美国历史上如此重大的事件,就算历史课没学到过也多少应该听说过才对,究竟是哪个节点出了问题呢?

好了,本期内容差不多就这样了,下期见咯!

--待续--

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暂无完整科学理论依据支持

个中虚实请君自辨

为保护个人权益

素材中所有头像及ID均已打码

文丨一盏斜阳

图丨网络

(文章首发于公号:一盏斜阳,如有素材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366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2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689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25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4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27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47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49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20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90评论 3 33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27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12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71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17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42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388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66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