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
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贡茶的发展与宫廷中嗜茶风气是分不开的。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包括下层平民。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饮茶的风俗也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
宋朝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同时,宋朝的史学、文学事业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优秀文人辈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茶文化也做到了极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立点茶法
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成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
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于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
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点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并且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点茶以茶粉作为原料,再用沸水点冲,所以人们饮用时要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
(二)产生了茶文化的高潮——斗茶与分茶
由于点茶法使饮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同时经常性的开展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宋代饮茶之风炽盛,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我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在由于产贡茶而闻名于世的唐代建州茶乡,新茶制成后,茶农们为了评比新茶品序而进行比赛活动。这种活动后来被广泛传播,时间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时,参加者也不仅限茶农,目的也不限于评比茶叶的品第,而更重视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拂技艺的高低。
宋代斗茶选用的茶以建茶(福建建安所产)中的白茶为最佳,一般是加工精细的饼茶。茶饼要坚密、干燥、纯净,然后经碾茶、过罗、置于盏中、加注沸水、用茶筅搅动等程序,直到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为止。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所谓“咬盏”不是仅指汤花紧咬盏沿,只要盏内漂有汤花,不管在何位置,透过汤花看相应部位盏底兔毫纹(油滴纹)都有被咬住的样子,如果汤花在盏内飘动,盏底兔毫纹(油滴纹)则有被拉动的现象,非常生动有趣,这也是人们为何喜爱兔毫盏(油滴盏)的原因。
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评茶汤,茶汤要做到味、香、色三者俱佳,才能算是最后获胜。不过,斗茶决胜负不限一次,如果共斗三次,则以两胜为最后胜利。
饮茶艺术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茶具,由于唐朝茶贵绿,而宜青瓷茶具,至宋因茶贵白,而独宜黑釉茶具,建窑黑釉茶盏应运而生,为斗茶的形成与繁荣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在这里着重谈一下建盏黑釉茶碗作为斗茶用具的优越性。
一是造型奇特。各式碗盏规格以中小型居多,适宜茶水饮量,造型口大足小,使茶末易于沉淀和倒渣。质量上乘的束口茶盏,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有一道环绕的凸圈,正好能约束茶汤的量。使汤水的分量控制在凸圈以下,还能起到防止外溢烫手和保持汤面完美的效果。
二是胎体厚重。斗茶须先预热茶盏,点注后也要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建盏胎骨厚重,可增强隔热效果,能保持茶汤的温度。
三是釉色美观。宋代茶饼碾成的粉末呈鲜白色,点茶后产生白色泡沫,在建盏黑釉的底色衬托下,黑白分明,令人赏心悦目。
宋代还流行一种泡茶游戏——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始于宋初,帝王与庶民都玩。玩时将茶末放入茶盏,注入沸水,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乳变幻成图形或字迹。茶汤在泛出汤花时,汤花在转瞬间就消失殆尽,要使汤花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显现出奇幻莫测的物象,需要高超的技艺。还有一种方法更是技高一筹:此法只需单手提壶,将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茶盏之中,茶面立即显现出奇丽的图形或文字。
(三)提高了茶叶和茶具质量
由于皇帝和文人对点茶、分茶和斗茶的推崇,对茶叶和点茶工具的质量有了很高的要求,在建安等地设立了专门的贡品生产基地,朝廷派官员监制,极大地提高了茶叶和茶具质量。
(四)产生了大量的茶学专著
茶学专著比唐代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等。
(五)设置了茶马司
宋代开始在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由于马匹是重要的战备物资,设置了茶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
同时,茶马贸易也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推广,特别是茶文化的推广,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