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朋友圈有一则更新——今日ls推荐《如果我活着回来,就接受现在的人生:28岁遇见墨脱》 定价38元。“如果能从墨脱活着回来,我就找个人结婚,上班、过日子、接受现在的人生。”我在键盘上敲下这样的话。“万一回不来呢......”我敲到这里停下来。我不知道。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活着对于我来说,便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28岁那年,人生一旦进入安稳,就陷入了另一种可怕。工作不好不赖,感情不咸不淡。
看了这个推荐,直戳内心,感觉这本书能解答我的疑惑,或者只是让我在书里逃避一下也好,拿起电话订下这本书,第二天打车把它接了回来。
作者选择徒步去墨脱,带着跳脱的心理去寻找一个答案,找一个到底什么是生活和为什么生活的答案,而我也是因着同一个原因跟随作者开启这段旅程。感受路过瞥见的阴暗而简陋的派镇歌舞厅,二十分钟天赐的南迦巴瓦,外出总会有段不愉快的“外交”,每个驿站各不相同但都单薄的住所,吃不完的压扁面包和即冲型芝麻糊,无处不在令人惊恐的蚂蝗,排除误会后而产生敬意的曾眼镜,给作者留下梦魇的蚊子包,那些广东援建同志的梦想,那段不断停车、修车、赶路的耗时公路,共同经历生死的小伙伴们,让人绝望的雪线,再次回到拉萨回到现实生活。虽然我自己也知道进藏的路途艰辛,以及作者一直在重复的“生死墨脱路”,但是前面太顺利了,即使到后面一行人迷路,涉水,登山也让我紧张不起来,但我依然被深深的感动,感动作者“在这生死关头,我突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原谅了自己,原谅了越,原谅了执迷不悟,也原谅了令人绝望的背叛,原谅了这4年的一事无成”。我们都在不断原谅地生活,原谅错过的公交车,原谅吹透衣服的冷风,原谅陌生人的碰撞,但是却很难原谅自己,对自己太苛刻反倒让自己过的不那么好,也许只有在生死一线才能作出最大的让步——原谅自己。
28岁,这个带有使命感的年龄,昭示着成年人该有的模样。而5年前毕业时候的迷茫到现在并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不甘和寂寞,蹉跎了当年的勇气和志气。我意犹未尽的完结了所有章节,充满敬意的致敬作者,致敬他的勇气,他做了并做着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我也像作者书中写的那样,由于在体制内生活惯了,滋生的那种怯懦,对于见到一些能够“跳出五行外”的人倍感钦佩。但是我依然困惑,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我开始网上搜索作者的事迹,搜索支持他一次次探险的动力,在一个两年前的天涯帖子上找到了采访作者的记录,谈到书名,作者说了一个故事,他说这个书名反映的正是他去墨脱之前的心态,里面包含的情绪可能也是28岁左右这个年龄许多人共有的。取这个名字,其实想要表达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情感么事这个年龄阶段城市年轻共通的困惑。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朋友圈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执着要买下的原因。后来在采访中,作者说到了我疯狂想要寻找的东西——“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容易冲动。喜欢户外,讨厌工作,觉得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后来慢慢我想明白,尤其是墨脱回来之后。人要生活,要养家糊口,工作可以支撑我们走的更远。而且,我认为,任何一种单一的生活方式,都会变得单调,工作时这样,旅行也是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