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有什么题材,突然想到这个,就到网上查了下资料,发现原来喜欢反驳别人竟然还是有道理的,这源于【习惯性防卫心理机制】。
这个机制就像警铃一样,触到了一个点,按下去,就嗡嗡作响。
不过,有用吗?珠宝店里的警铃只能告诉警察这里有偷盗/抢劫,何时防止东西丢失了呢?
人也是一样的,所谓的防御机制,不过是在告诉自己,提醒自己,有人触到了你的“逆鳞”。
逆鳞究竟是什么?
或许连生长逆鳞的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每一句反驳的话,都会是一种“真香警告”。
比如,交给领导一份文件,领导扫了两眼就说:这啥呀!重写,结果写了好几版,用了第一版;这是因为他打心底里不认为第一次的是最好的。
再比如,跟朋友讨论一件事,他每一句的开头都是“但是”、“可是”、“不过”等等这样的字眼,你还怎么说下去?本想讨论这件事情的初衷,都会被反驳所淹没。
无法接受建议、意见的人,或许在性格上有一些缺陷,是自恋还是自卑?
其实或许都不是,有的人就是“不相信”。
不相信别人说出的话可以实现,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现状,不相信某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不相信自己未知的答案。
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自己的心理而已,跟对方究竟有什么关系?
是有的,表达方式不当,不善于沟通,交流内容本就不正确,三观不合等等都是导致无法交流沟通的原因,但是这样的原因并非不可打破,只是无意打破而已。
人们总是安于自己的现状,每天抱怨、哀嚎,也不愿意力争上游,努力改变。
好像与维持现状相比,努力活过之后的悲惨更丢人。
是这样吗?
即便丢人,可是起码人家努力过。
一条不懂得翻身的咸鱼,只有让人看起来“还活着”,实际又有什么用。
维持现状的人,跟一只在温水中的青蛙有什么区别?不试图跳出去,只会从痛苦到更痛苦,直到痛苦的死去。
所以,与其想着喜欢反驳自己的那个人是什么心理,不如想想对方为什么反驳自己。
是自己哪里不够优秀,观点哪里不足,怎么说更好,怎么做才是对的。
不是所有的反驳都需要接受,也不是所有的接受都是接受。
默不作声也是一种力量,反驳也是一种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