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腐败”,源自浙江桐乡某官员将高达16万元的阳澄湖蟹宴费用纳入公款报销的丑闻,在网络上被网民作为讽刺此类不当行为的代名词,其本质是权力滥用与公共资源的非法侵占。在清风徐来的反腐倡廉大潮中,“舌尖上的腐败”暗流涌动,悄然侵蚀着公共财政的肌体,挑战着党纪国法的威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政治生态问题的深切忧虑与极大反思。
正如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公款吃喝一旦成风,便难以遏制,成为奢侈浪费的温床。自中央八项规定深入贯彻以来,尽管“餐饮领域的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党纪国法的有效遏制,但部分公职人员,为私欲所驱,竟不惜殚精竭虑、探索旁门左道,他们或是披上“伪装的斗篷”,或是潜入“隐秘的角落”,无不一再钻营公款消费的缝隙,灵活游走在“政策与规避”的微妙边界,企图规避监督检查的锋芒。审视各地发布的通报不难发现,部分“舌尖上的腐败”行径逐渐由明转暗,其手法愈发狡黠多样。譬如,有的选择“隐身”于单位食堂的“私密包厢”,或是隐匿于私人会所、豪华社区及商务楼宇内,享用“私密宴会”;有的则采取“转嫁之术”,将餐饮费用悄然转至下级单位或服务对象的账上,企图瞒天过海;更有甚者,利用“借花献佛”之计,虽不直接动用公款,却大肆铺张宴请,将亲朋好友的聚会费用转嫁给企业老板承担,以此炫耀权势,败坏风气。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纪律规矩的公然藐视,更是对廉洁政治生态的严重侵蚀,必须予以坚决遏制,以正视听。
吃螃蟹花掉公款16万元,加上之前落马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戴名表的“表哥局长”杨达才等,令大众不禁唏嘘:吃鱼翅、鲍鱼,穿名牌,戴名表,比富斗阔,我们的官员何时成了奢侈消费的主体?分析其原因,或可归咎于制度层面的疏漏,亦可能是财政管理上的松懈,再即监督机制的乏力亦不容忽视。凡此种种,皆长不正之风,危害深重。而深究其根源,当因这些干部思想滑坡,丧失了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钙。
从社会心理层面看,名贵的奢侈品具有把人分别开来的标识作用,折射出社会“官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官员的炫耀心理和“不吃白不吃”的贪婪心态等畸形思想状态。在窃取了不应得之利,满足了一时的口食之欲后,他们又怎会顾及因“贪恋杯中之物”而消磨的民众信赖与正面形象?此等行为,实属本末倒置,严重违背了廉洁奉公、清正廉洁的为政之道,无异于自毁长城,令人痛惜。
根治“舌尖上的腐败”顽疾,亟需施以重拳,猛药去疴。一方面,为促党员领导干部远离奢靡之风,需要强化道德建设与价值引领。公款奢靡之举,实乃背离公仆宗旨之行,故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深谙贪欲之害,于角色定位上矢志不渝地秉持公仆初心,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典范,引领社会风尚正向发展。另一方面,倡导制度革新与实践深耕并重。于制度框架内,首先要从源头上着手,构建高效的预算监管体系,驱动政府部门将“三公”经费明细置于阳光之下,实现全面公开透明;此外,同步激活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与问责的双重引擎,政府部门内部自查与人民群众外部监督紧密协作,形成合力。对于违规违纪行为,坚决做到有违必罚、有责必问,彻底剥夺“舌尖上的腐败”的生存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鹰潭市余江区纪委区监委 刘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