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些天,电视台正在播放《急诊科医生》,断断续续地看了几集,发现故事情节丰富,还颇为耐看。最特别的是,该剧的第26集竟然巧合地预言了新型冠状病毒:
急诊科来了两位刚从非洲回来的病人,江主任怀疑他们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与SARS非常像,会攻击感染者的肺部,发作时会出现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暂时无法确定会不会人传人,现在接诊的两位主治医生都是密切接触者,为避免大面积传染,急诊科临时关闭,并上报世界卫生组织。发热的几位医务人员实行了隔离,两位主治医生还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一位疑似感染的发烧孕妇接生了一对双胞胎。
不光名称一字不差,病毒的形状、感染症状、传播方式准确吻合,连紧急情况下采取的隔离措施、反应程序也与抗疫实况并无二致。要不是知道该剧拍摄于三年前,还以为是为了抗击疫情而特别制作的节目。预言的准确程度让人唏嘘,人生如戏,历史竟然有如此多的巧合。
02
除了新冠病毒的预测外,该剧还通过丰富的就诊故事展开了人性和现实的细微层面,包括我们常常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所忽略的伤害,这些启示不仅适用于医患关系中,也值得普通人反思。尤其是经过了现实的考验,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与人相处的智慧。
医院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这里一次次上演痛苦、无助和死亡,面临现实与道德的两难,不得不做出选择,面对生命的流逝却束手无策。医院是一个教人看淡生死的地方,一个教人习惯无常的地方,医护人员最容易看到生命的脆弱本质。
03
一位年轻男士出了车祸被送来急诊,何主任发现男士的瞳孔已经涣散,来不及了。家属伤痛欲绝,苦苦哀求。尽管理解这份无助的期待,何主任却只能残酷地维持原判,说着抱歉走出了急诊室。
目睹了这一切的实习生站在门外,仰望夜空,病人的悲恸和无助让他倍感沮丧,他觉得这份期待太过承重,甚至产生了不再做医生的念头。他说,病人总当我们是神,可我们不是神,我们也有太多无能为力的时候。
何主任说他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产生过同样的想法。但他继续说,虽然我们不是神,但我们是和死神赛跑的人,每当我们救活一个病人,就战胜了一次死神。
04
江主任接诊了一个结肠癌晚期的病人,将诊断结果告诉女儿,并冷静告知,像她父亲这样的状况,手术最多活半年到一年,不手术最多活三个月。病人女儿伤心欲绝,不知所措。江主任建议女儿将实际病情直言不讳地告知患者。
另外两位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主任却认为这一做法过于残忍,他们更熟悉中国避谈生死的忌讳,没有人能轻易面对自己的生死。
江主任是个年轻的海归博士,受着国外文化的渲染,对于医患角色的定位,有着超前的理解。她认为病人有权利知道自己的病情,并决定如何度过余生。
05
刘主任为胸口有大块红点的患者瞧病,她问患者是不是有艾滋病,并指出患者不能跟医生隐瞒这个病,病人不语,露出羞愧的神色,家属也垂了眼睑,把头转向一边,避而不答。刘主任让乔医生安排患者做CT,随后联系了传染病科。
事后,乔医生向刘主任抱怨患者不厚道,隐瞒病情会让医生承担风险。刘主任讲起自己的老师,曾给一个艾滋病患者做手术,手术过程中,血突然飙出来,在场的医务人员都因为害怕而吓得躲到一边,唯有老师一动不动。从此,老师是她最佩服的人。刘主任提醒乔医生,不要忘了自己是医生,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嫌弃病人,没有人愿意自己得这么不好的病,更不愿意传染给医护人员。
其实避开只是因为恐惧的本能,但是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恐惧也会造成伤害。所以必要时需要克制本能,因为病人更加恐惧。
06
何主任和江主任都说过同样的话,患者对医生而言是没有性别的,他们理解生命的尊严高于常人眼前看到的状态。
无论是诊治病人,还是处理医患关系,何主任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常常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最经济的方案。但江主任在这一方面表现得近乎理想主义,少了许多最坏结果的权衡和考量,她更在乎病人康复后的生活质量,愿意为可能的机会孤注一掷,并且总能坦荡地说“我负责。”
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标准答案,每一种选择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牺牲。我觉得医生是最熟悉肉体和精神的人,对于人的脆弱和坚强了然于胸。他们冷静地看待科学与奇迹的可能性,最能与他人的疾苦感同身受,又最慈悲勇敢地承担起自我以外的责任。
我们以为自己足够慈悲,足够理解和爱护他人。如果像医护人员一样活一天,我们可能发现,其实我们没有那么了解自己,也并不懂得怎样爱别人。生命是一场修行,而有的人已经修炼了许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