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最文摘》上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就是《别做这样的人》,写的十分精辟,像字典式地把大部分社会人鄙视的人的类型罗列出来,读的很过瘾。读完不禁让人出了一身冷汗,自己也思量一番:“我自己是不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呢?”
我的这个题目有盗用之嫌,但是内容却不及其半分。我只想在此描写一种现象:玩不起,赢得起却又输不起。赢了就小人得志,输了就犹如丧家之犬般的颓废或是嗷嚎大哭,撒泼打滚耍无赖。
以前流行的说法是从小孩子小的时候来看,便可窥见其以后的轨迹。民间习俗:小孩子生下来以后要进行抓周仪式就是这一说法的明证。我并不赞同这一说法,但是小的时候有些小事却是能体现孩子的心性,并给未来一个警示,提供无线灵感(比如说,没有发生那件事,就不会有这篇文章)
被哥哥骂成跟屁虫是常有的事,我比较内向,不善交际,也不懂得找其他孩子玩,只好粘着哥哥。哥哥脾气好(唯独对我,这一点不成立),人缘佳(与我有云泥之别)。这天,哥哥去L君家门口打弹珠,我又像跟屁虫一样跟在他后面。“你跟着我干嘛?自己回家玩去。”那种嫌弃程度足以让心遭遇一万点暴击,不过还好,我已经习惯了。“你们玩什么,带我玩一个。多一个人要热闹一点…”哥哥有些愠怒但又带着几分笑:“你不算人,回家去。”“你带我玩一个又不会怎么样…”一路上就这么死缠烂打地走到L君家。“呀,小X也来了呀…”“他是跟屁虫,受不了他,非要跟我一起来玩。”“那就带他一个嘛。”L君很和善地说,其他伙伴们也点点头略表同意。“那就允许你跟着玩一玩吧,弹珠给你,诺~~”哥哥还是满脸嫌弃,L君和其他伙伴只好不好意思地笑笑。
战斗场地是一片泥地,中央有一个小洞。规则是若把别人的弹珠打进洞里,别人的弹珠就归你所有。每次观摩别人满满一玻璃瓶的弹珠,我只有艳羡的份。这下好了,我终于可以自己为自己赢一玻璃瓶弹珠了。可是,一旦实战了,我发现自己好像有点自以为是。捣鼓了半天,没有什么结果,既没有赢,也没有输。可能L君和伙伴们照顾我是个新手,不好意思赢我的弹珠,觉得这样不厚道。这还真是随便带我玩玩。我知道他们是照顾“新手”,但是我却也很有压力,不停地抖腿。
“耶!”那声音响彻云霄,L君和伙伴们都看着我笑,跟我小时候第一次看猴子吃蛋卷酥的笑有异曲同工之妙。哥哥仍然还是一副嫌弃脸,与上次不同的是:多加了句“切~”你可能已经猜到了,那个叫“耶!”的人就是我。这一次我赢了之后,他们很吃惊,觉得没必要再对我“客气”了。
游戏中的输输赢赢是常有的事。一直沉浸在游戏中的我,心无旁骛,输输赢赢让我很着迷,一时忘却了自己的弹珠“资源”。但是当我手头的弹珠并不多时,焦躁的魔鬼就找上门来。眉头紧皱,期望可以通过最后这一点弹珠来为我创收,甚至妄想帮我赢回一玻璃瓶的弹珠。
手心里的汗不断渗出,渐渐地连弹珠都拿不住了。不过只有最后一颗,拿不拿得住好像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以我的实力,那一颗弹珠注定羊入虎口。
当最后一颗弹珠也毫无悬念地落入他人之手时,我悲伤的心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开始嗷嚎大哭,还时不时伴有跺脚的动作。最和善的L君脸上也挂不住了,脸上都是大写的尴尬,其他小伙伴也都愣住了,不知其所以然也。“怎么啦?”都害怕地发出微弱的询问声,不敢大声说话,怕大声说话会让我哭的更厉害。
这个时候哥哥更轻蔑了,“还能怎么啦,赚了便宜就笑,输了就哭。我说不让你来,你非要来。玩不起!就自己回家自己玩。”当时就愣住了,觉得虽然他说话让人很生气,但是确实是事实,很有道理啊。
人间很多事似乎譬如玩弹珠的游戏(或许这么比喻有些幼稚)。只赢的起却输不起,有些玩不起的意味。如果是这样,那么不仅对自己无益,对周边的人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就拿我的事件举例,我的输不起,不仅让自己不能体会到童年游戏的真正意义,也让本来挺好的氛围急转直下(原本他们玩的挺开心的却因为我的哭嚎让他们就没有然后了)。愿你别做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