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2】
【原文】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①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②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③至于美大圣神④,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注释]
①念念:一个心念接一个心念;每一个心念。
②结圣胎:圣胎是道教金丹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行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持戒存神练气,全身的能量因很少泄漏而不断积聚,精气神开始在丹田中凝结,但还没有成形冲出体外,故名圣胎,是成仙的基础。
③驯,逐渐。
④美大圣神:指儒者道德完善的几种境界。语出《孟子·尽心下》:“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详见后面解读。
[译文]
(陆澄)问怎样立志。
先生说:“所谓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时刻不忘存天理,时间一久,心自然会在天理上有所凝聚,这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天理意念常存,就能逐渐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境界,并且也只能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
“如果白天存心天理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与朋友相交,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争高下,只能受损。”
[解读]
“立志”这两个字似乎很简单,但今天早上害得我花费了好多时间去研究王阳明在这里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看了好几本讲解《传习录》的书,还是糊涂,最后认真看《传习录》的上下文,恍然大悟:无论是前边说的“主一(专注)”,还是这里说的“立志”,都指向于“天理”,也就是人生修炼的终极目的:道德完善。很多人把“立志”理解我们今天说的类似于“我要当科学家”的具体志向,这和王阳明说的“立志”是两回事。
王阳明说,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也就是时时刻刻追求道德至善就是立志。
接着王阳明指出:只要念念不忘“天理”,就会沿着“美大圣神”的境界拾级而上。
“美大圣神”源自《孟子 尽心章句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下面对《孟子》里说的道德修炼的六种境界进行解读:
第一种境界:善。
“可欲之谓善。”可欲,是让人喜爱。朱熹注解说,天下之理,那善的,必让人喜爱;那恶的,必让人觉得可恶。让人喜爱,这就可以说是个善人了。
第二种境界:信。
“有诸已之谓信。”朱熹注解说:“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可谓信人也。”张居正说,好善恶恶,都是有生以来,真真实实的念头,没有一丝虚假,如果那人躬身实践,没有一点自欺欺人,实实在在的都在心里,在自己身上,没有一点矫饰,那他的实心实行,就是信人。
第三种境界:美。
“充实之谓美。”朱熹注解:“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也。”
张居正讲:你的善信虽然实有,但蓄积还不够充实,就还不足以为“美”。唯有真积日久,而悉有众善,那方寸之中,充满快足,无少间杂,则章美内含,不徒以一善成名而已,这叫做“美”,有美德的人。
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积善积信积德,你要时时刻刻有意识去积,万事都是积累而成,比如成功是积累而成,美德也是积累而成。
第四种境界:大。
量变之后是质变,“美人”成为“大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朱熹注解说:“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大人物,德业大,事业也大。
第五种境界:圣。
再往上修养——“大而化之之谓圣”。
大而化之的化,怎么讲呢,朱熹注解说:“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而无复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所能为也。”这是大到包容天下,看不见了。没有看见他思考,也没有勉励勉强自己,自然而然,就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从容中道,一点毛病都没有,完美无缺,这不是人力所能为的,这就是圣人了。
张居正说,没看见他修养身心的努力,而他的美德日日自新;没有看见他有所作为,而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事业总有人去做啊,没看见他去做,都是大家在做,他已经从成就自己,走向成就他人。
焦循说:“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 这是厚德载物,化育天下。能感化,教化全天下的人。
太高了,张载说:“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大,大行其道,这是可以做的。化,什么行迹也没有,却能教化天下,这怎么做?这是不可为,做不到的,只有你努力“大”,他自然到那“化”的境界。
第六种境界:神。
圣人还没到顶,因为还是人嘛,更高一级的,成为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既然是神,咱也不可知,就不解了。
美大圣神,这是存养扩充的进阶次序:善→信→美→大→圣→神。
看看你走到哪一级。
今天读的对话录,最后两小段话,应该是“课间时间”对学生陆澄随机指点: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王阳明说:“如果白天用功时,觉得受到干扰,读不进去,就静坐吧。如果觉得懒得看书,那就拿本书来看,这也是对症下药。”
不愿意看书,偏偏拿书来看,一看就可能看进去了,这也是一种法子。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王阳明说:“与朋友相处,务必相互谦让,处处觉得朋友比自己强,愿意朋友比自己过得好,这就是益友。如果相互攀比,务要胜人一筹,压人一头,那就是损友。”
这里不妨用苏格拉底论朋友的话来理解:
“如果把朋友和所有其他财富比较起来,一个好朋友岂不是更有价值得多吗?
“你以朋友的美好成就为夸耀,就像是自己的成就一样;你以朋友的好运气为喜悦,就像自己的好运气一样;你总是不知疲倦地为朋友的好处着想;你认为,善待朋友胜于朋友善待自己,正如伤害敌人胜于敌人伤害自己,这正是一个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