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越是艰难越练心
陆澄在鸿胪寺借宿期间,忽然收到家信一封,说是儿子病危。陆澄为此甚是忧心,难受得要命。
阳明说:此时正适合用功了,要是错过这个机会,平时空闲讲的学问又有啥用?人就是要在这种事上磨练。做父亲的爱孩子,这是至深情感,然而天理也有它的中和(恰到好)处,过份便成私心了。人在对待这种事情上多般认为忧心是天理,因而一味忧苦,殊不知这已经落入“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了。大抵上七情感伤,多般只会过度,很少有不及的。稍有过处,便不得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方得要领。
就拿父母(去世)这种大事,作子女的岂不都是想哭死算了,心里才痛快的呢?然而(孝经)却说“毁不灭性”(再大的哀伤毁心也不必丧失性命)。这并非圣人强制的手段,而是天理本身自有限度,不可越过。人一旦识得心体,就自然明白那种增减不得的拿捏。
不能简单说“未发之中”常人都有,说什么“体用一源”,既然有它是体那有它也就是用。要知道能契合“未发之中”(即本心),才可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凡事都合乎天理)。而今的人并不能做到“发而皆中节之和”(凡事都合乎天理),就必然知道他是“未发之中”这个本心也并没能完全觉悟得到。
(人们常说凡事不要过度,但轮到自己事情一来也把控不住,绝大多是过度要不就是不及。原因在哪,阳明这一段就是给陆澄开示这个理。
庄子说觉悟的人“用心若镜”,他们做事就像镜子照物一样随性自然,照红是红,照黑是黑,本体不动不摇、不增不减。而人们做事常难以这样,总是容易受情绪左右。擅自情绪化,就像镜子蒙上灰尘后照不见外物。
这个时候的处理,就是“即立即扫”,回复清净到本心,这就是“未发之中”,也即良知本体。把握了这个本体,还原清如明镜的本心,那就无物不能灵明知照,这便是“发而皆中节之和”。
具体怎么做呢?就拿陆澄这事来说。儿子病危,自己远在他乡,一听说肯定是心如刀绞。但转念一想,一味心痛也不是办法,当下就心定下来。这时再一边安排行程,一边安顿自己眼下事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一边联系代夫等等。至于日夜祈祷拜神,并无实际用处。总而言之,事情来了,就去接应事情,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情绪过度。一念过度,当下就转念摆正。这样的话,事情也做了,心也安在。
禅宗对此的态度是“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只任做事,不带情绪,本心灵明了了,并无外事妨碍。这自然是对待事务的至高境界,但是具体操作,阳明这一套还是有它积极的实践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