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纳粹的片子很多,比较经典的有《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
里面杀人的手段残忍得不忍直视,所以对于相同类型的片子都有点畏惧。
《音乐之声》也是以二战时期德国纳粹为背景的电影,怀着忐忑的心情终于看完了。
比较欣喜的是没有看到残暴血腥的镜头,而是温馨感人的家庭之爱和国家之爱。
年轻活泼的见习修女玛利亚,被分配到退役的海军上校家中做家庭教师。
玛利亚用独特的音乐之爱感染了经常恶作剧的七个孩子,独身多年的上校舰长也爱上了玛利亚,两人走人婚姻的殿堂。
可好景不长,德国纳粹吞并了奥地利,舰长拒绝为纳粹服役。
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纳粹的魔掌。
结局有惊无险,在纳粹分子横扫修道院的时候,虽然发现了舰长一家,但他们还是开车逃跑了。
准备追赶的纳粹分子却怎么也启动不了车子,原来是修女们偷偷把车的电动机拔掉了。
这幽默的一幕很可爱,修女们平时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突然做起这么风趣的言行倒叫人刮目相看。
舰长刚开始也是一个死板僵硬的人,自他妻子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欢歌笑语。
舰长教导孩子也是军队里的那一套,用口哨来命令孩子们的言行举止。
玛利亚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她第一天就与舰长对抗说:“口哨是为了召唤猫狗和其他动物的,但绝不是孩子,那是对人的一种侮辱。”
尊重是一个烂大街的词汇了,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需要这个名词。
为什么舰长请了这么多家庭教师都不行?他们认为都是这些孩子太任性调皮了,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是老师们的方法错了,没有对孩子尊重和爱的方法,自然孩子也不会听老师们的声音。
玛利亚老师不仅仅是一个真正热爱孩子的人,还是一个打破僵局勇于挑战权威的女性。
面对高高在上的舰长,她敢于指出对方的错误,用真正的爱和尊重来教育孩子。
在舰长出差的时候,玛利亚教孩子们音乐、到大自然去爬树、游船、做游戏,以童心对童心,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又回来了。
在舰长回来的路上,旁边的男爵夫人问那些孩子是谁家的,舰长说是农村的野孩子。
等他回到家又看到一群孩子在游船并且全身湿漉漉时,才看清楚,刚才爬树的野孩子是自家的。
火冒三丈的舰长当场解雇了玛利亚,但当舰长听到客厅传来孩子们久违的歌声后,他犹豫了。
也许妻子死后,他好久都没有唱歌跳舞了,家庭太缺少温暖的笑容。
舰长向玛利亚道歉并挽留她,他感谢玛利亚让这个家重新活过来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的确如此。
如果说舰长爱上玛利亚是因为他们那一段共舞,还不如说是因为玛利亚是一个真正有爱的女子。
她对他孩子的爱和了解甚至超过了自己这个父亲。
没人能够拒绝一个热情又真善美的女孩。连舰长多年倾慕的男爵夫人都得靠边站了。
说完了家庭之爱,影片还有一个吸引人的主题是舰长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
纳粹分子看到只有舰长家不挂德国国旗,就命人挂上去。度蜜月归来的舰长一把扯下撕成两半。
当他接到德军派给自己的军职时,宁愿带着一家老小远离故土也不背叛自己的国家。这在当年那个时代,能够保持自己的那份赤子之心已经很不容易了。
君不见多少叛徒为了自己能活命,背叛国家丢弃妻儿老小。
这部《音乐之声》如圣经一般向人类普及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