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 操持家务
从此以后,刘大娘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全家上下,十几口人的吃饭穿衣,洗洗涮涮,都由刘大娘操办。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口的井里去打水,她迈动着缠了足的小脚,挑着担子,晃晃悠悠的来回三趟,装满了一大缸水。然后,支起那盘用了几十年的铁鏊子,开始摊煎饼。点火以后,她先用勺子舀起一勺糊子,放到鏊子上,再用耙子把鏊子上的糊子一耙一耙抹匀,待煎饼熟了以后 ,从鏊子上揭下来摆放整齐,还要不时的往鏊子底下续柴火,上上下下的忙个不停。冬天还好说,到了夏天,可就遭罪了,坐在鏊子前面,上面蒸气缭绕,下面窜着火苗,那烟熏火燎的灶间,令人窒息,刘大娘经常是烤的满脸通红,汗水把衣服浸透,身上起的痱子一层接着一层,每天坐在那里一张接一张的摊着煎饼,一天十六、七斤糊子,忙活整整一个上午,天天如此。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村子里一片寂静。这时候, 婆婆帮忙照看着孩子,刘大娘就到外面压碾。沉重的石碾,在刘大娘的推动下缓慢地转起来,发出有节奏的“吱 妞 ”声,粮食在刘大娘一圈一圈的转动中,慢慢地变细,时间也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刘大娘回家的时候,通常是深夜。
刘大娘心灵手巧,心思全部用在操持家务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序,贫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会到集市上买最便宜的糟糠,到碾上碾细,和粮食拌在一起,摊成煎饼;她会去地里挖各种各样的野菜,或蒸着吃,或煮着吃,或拌着吃,不断地变换着花样;家里没有肥皂,她会把皂角积存下来,把草木灰浸泡后滤出水,用来洗衣服。家里人口多,衣服不够穿,刘大娘自有办法,春天来了,天气一天天变暖,她就把棉袄、棉裤里面的棉絮拿掉,给大家做成夹袄、夹裤,当暑热来袭的时候,大家的夹袄、夹裤就变成单衣了,到后来刘大娘有了孩子,她就把长的改成短的,大的改成小的,小的改成坎肩,就算是一点碎布片,她也用来补衣服,纳鞋垫,做鞋底。家里长年吃不到青菜,刘大娘就把盐粒沾上一点面粉,放到油里面一炒,当咸菜吃。再后来,刘大娘当了婆婆,还经常抽空帮儿媳照看孙子,通常是自己的孩子和孙子两个一起抱,一只手一个,有时手脖子都累肿了,但是她一点怨言都没有,为了这个家,她默默地劳作着。
刘大娘家的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丈夫在本村做长工,早晚帮大娘照顾家庭,两个大伯哥,错过了娶媳妇的年龄,一直单身和刘大娘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外做长工,经常把工钱拿回家,交给刘大娘,贴补家用。 十八年过去了,刘大娘有了四个儿子, 二 个孙子,三个女儿, 新盖了两间土坯房,置了 二亩 山岭 薄地,她的脸上也经常露出浅浅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