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技能管理知识体系 【毕愉斌】
第四章 夯实技能知识体系的5个基石技能
4、打造心流状态
心情平复后,我们低调务实的,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默默的一步步垒土,那我们如何做到专注呢?当我们落寞时,当我们进入新的无聊时;当我们无奈时,我们如何在重拾信念,继续打造自己知识体系,继续修炼自己的能力呢?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们要在求知的道路上,摒弃杂念,进入状态,逐渐找到忘事忘忧的感觉,才能身心轻松,专注而且持续投入在自己的技能树成长上,并能获得高效回报,形成增强循环。
上一节我们挖掘了我们的信念,估计一时半会也很难养成一个正确的信念。我们都会经历在各种信念的撕扯中,渐渐妥协,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综合信念。我们身处现代社会,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红尘,很难有身处陋巷,依然安贫乐道的精神。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追求钱,获取生活物料,有房有车有闲,家庭幸福,能抵御低等风险,这是一个普通人很难屏蔽的信念追求。但同时,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有效的提升能力,持续的思考学习,也是很难坚持的信念追求。
又或者让普通大众在自己能力有限,没有养成自己的长板,也很难有能力突破的方向,而且上升通道基本关闭的现状下,能蜗居在一个生活质量相对较差的生活条件下,还能养成一个较好的心态,继续学习思考,修养自己的平和心态,能降低物质欲望,理清与能力匹配的欲望,让家庭基本幸福。
这两种抉择都是自己信念撕扯后,自己选择与哪种生活状态和解,自己想要的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而且行动上也能匹配支持,对环境的调和也能达成。
各方面基本平衡了,对普通人来说,这时修炼技能,提升认知才会少了浮躁,才能做到安于现状,乐于弘道,才会有发奋忘忧的状态,才会感受到心流。
心流是什么
心流,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一本专著,书里面分析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来引导我们达成最新的人生体验。算是西方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一本开山权威书籍,我们可以研习这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让我们减少干扰,全心全力的去过好自己的生活,找到幸福的方法。
我们可以先感受下心流体验的八项构成要素:
•可做之事、首先要有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有行动方能产生心流。
•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在当下要做的事情上才能体验心流。
•明确目标、站在心流体验本身的角度,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而至于目标是什么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即时反馈、没有外界对行为的及时反馈,行为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就无从评估。
•心无旁骛、在心流状态下,心灵完全没有容纳其他不想干事情的任何余地,“自我”仿佛消失了。
•掌控自如、心流状态能够帮助参与者加强技巧,把犯错的可能性降低至几近于零,这种掌控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乐趣。
•完善自我、在心流体验中“自我”并没有消失,在心流体验结束之后,自我的疆界得以扩张,新的技巧和成就将使它变得更加丰富。
• 时间扭曲、参与者对时间的感觉将发生扭曲,不知疲倦的忙碌一天就像只过了一个小时,一个一秒钟不到的动作可以延伸成好几分钟。
米哈里通过对运动员、艺术家、国际象棋手等不同人群的大量调研发现,这些人所描述的最幸福的时光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是:全身心地沉迷于自己所喜欢的当下的活动中,并且能连贯流畅地持续下去,而这种体验可使个人生活质量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米哈里这样描述心流的体验: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心流里面提到很多方法论,可以让我们在各种情况下找到心流,得到很多方面的快乐体验,为追寻生命意义也提到了引导方法。我们去学习这些方法是,并且能尽心的去做了,是可以得到这些收获的。这也是西方心理学或者其他研究科学的优势,把细节层面研究的很透,给我们行为指导提供了非常多的有效指导。
米哈里的调查研究显示,工作时出现心流的概率有54%,大大高于休闲时的18%。这是因为:工作有类似心流活动的内在目标、反馈、游戏规则与挑战,能使人投入,全神贯注,浑然忘我。由此可知,要想在工作中增加心流体验,就要主动去设计、规划、安排自己的工作:
1.对自己的工作计划有清晰的目标,可以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就像游戏升级一样;
2.然后不断获得上司、同事、客户的反馈,即时修正目标或工作成果;
3.最后要找到适合自己,能够发挥自己最大优势的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技能,让技能和挑战尽可能相匹配。
我们要尽可能找到自己能专注沉浸的爱好,然后在探索各种不同可能性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面的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最重要的是,获得幸福的心流体验。真正幸福的人,无论是在工作学习之时,还是在闲暇娱乐之时,都能把握这种流动,跟上这种节奏。
而获得幸福生活的秘密就在于,学会尽可能地从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创造乐趣,获得心流的体验。日积月累,这些体验会汇聚成一种掌控感,一种能够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掌控感。而这种感觉,无疑是一生中最愉悦的时光。
我们可以善用这些指导方法,因为这些指导方法都是在某些条件作了大量的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得到的方法,是现实问题的因果关系的挖掘。对我们思考某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如果我们当下处于这种情况,那么应用这些方法是可以得到一些好的改善的。
我们的格物,就是要像西方的研究精神一样,把事物的本质规律,从多角度不断挖掘,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加强我们对事物的掌握程度。我们的行为指导同样遵从这些研究成果,那么我们的很多问题就可以有很多种参考解决办法,而且是经过大量验证、很长时间的检验后的解决办法。
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规律掌握了,那么我们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能解决的问题的也就越多,就会越过很多低阶的困惑,有能力不断去解决很多高阶的困惑,同时我们的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得到的心流体验就会越来越多。
像书中提到的一些专业领域的挑战,我们就会沉浸在这些专业的挑战中,在挑战过程中去得到自己的收获,形成正向回馈,我们的精神混乱程度就会越低,我们内心的就会更加平稳,就会有更多有利条件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无穷无尽的“心流”,找到属于自己丰盈的幸福。
信念是心流的基石
如果我们还是不能专注于自己的技能树修炼,就要在检视检视技能树是否规划的合理,进一步在检视检视自己的信念是否立定。如果信念没有立定,那么还是会顾左右而言他,还是会精神恍恍惚惚,还是不能全神贯注的专注于自己的技能提升,还是会较容易地被其他杂念、妄念牵扯。
信念立定和专注投入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对普通人不可能一朝一夕间就能促成,需要经年累月的修炼,才能渐入佳境。急也急不来,慢也慢不得,保持学习节奏,保持学习心态,才能持久。
建立自己完善的知识结构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一方面谋生之需要,一方面发展之需要。如果谋生和发展能结合最好,这样就能互相促进,找到很多心流感觉,自己的能力也会持续精进。如果谋生和发展不相通,就是你喜欢的和你正在干的没有重叠,那么也会很曲折。
曾文正公,穷其一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长年累月的自我反思和反省,才逐步克服自己年轻时候的很多不良习性,战胜自己,痛改前非,继而一步步练就和铸造了如圣人一般的品德和意志。这种坚韧的毅力是一般普通人所不能望及的,但却是资质差的人成就圣人品格的唯一路径。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古之完人,都是想明白自己的志向后,和自己的劣性、惰性长期斗争,动心忍性才能练就的。如果志向不明,信念不坚,是很难持久的,终身学习就仍是一句口号,不会落地。不清晰自己的信念,学习就是逆水行舟,很难自然而然的,很难快乐起来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很费力很用劲很痛苦的去学习,就是还没有在信念上改造好,还有妄念贪念在作怪。我们普通人也不期望能成圣成贤,做到基本的诗书耕读,不要过度的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保持基本的身心轻松就好。
孔夫子一生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渴望灰复礼制,期望致天下于太平,并且穷一生精力,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白发苍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望而归的落寞背影。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对他无不尊敬有加,但无一人采纳他的建议和主张。
信念坚定,笃定的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实践,就算不被理解,终身穷困,那也不失其志,这才能达到不知老之将至。如果夫子贪图事功,好名利,那么就不会被万世敬仰,就不是万世师表。夫子的大道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薪尽火传,就是因为这是达到幸福快乐的最根本的学问。
如果不能从求学中体悟到快乐,那么学习再多的知识,只是让你的知识点很丰富,你只是一个知识记忆机器,依然是一个被物质信念困扰的人,不会与自己和平相处,与世界和平相处,那么依然会被各种焦虑缠绕,依然不会轻松,还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
内心的痛点
做互联网产品,讲究找到用户痛点,只有用户接触到痛点,感知到用户的痛苦,并能解决用户的痛点,才能让用户有感觉,用户对产品有多少深入的感觉,对用户才有多少真实的价值。
信念也一样,如果我们给自己找到的、确立的信念,不能引起我们的感觉,不能让我们感觉到疼痛,不能缓解、消解我们的痛楚,那么这个信念就是假信念,是不能走心的,那么我们对这个信念的践行与行动上付出就不会投入,那么就不会有心流产生。
只有我们基于我们真实内心出发,而且和环境吻合,能戳中我们的痛点,那么这样建立的信念才是牢固的,我们才会义无反顾的笃信、笃行。不会跟随环境的变化波动,而随意更换,不会是为了博取环境的关注,而是博取内心的关注。
心流,想达到心流的状态,就必须有坚实的信念做基石,这样的心流状态才是快乐的幸福的。打游戏,刷电视剧,看小视频等,我们也会忘记时间,忘记周围一切,心无旁骛,但是,这种行为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空虚,精神越来越空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全神投入。
这种不健康的全神投入,时间久了,就跟鸦片一样,也是一种有毒的上瘾状态,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依赖,越来越不健康。只有自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才能有效把这些不良的上瘾方式隔离在外,自己按自己坚信的信念去生活,去工作,去学习提升自己。
不良的土壤长出的是有毒之花,在浇灌些不良营养,只会结有毒之果,食之,只有痛苦、难受。良好的信念,在辛勤灌溉正向的理念知识,开悟自己的身心,就会结善果,成人达己,让自己的小环境越来越友善,自己也才会幸福快乐。
必须让自己的信念击中自己的痛点,与自己内心的一些关键问题的困惑的对应,才能互相印证,互为因果,才能把信念真正建立起来。我们想过什么样的一生,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内心困惑必须有信念的对照,才能算是与自己痛点相撞,才能在内心流动,否则就进不了心。
只有自己坚信的生活理念,自己才会专注,才会有心流产生。否则,强迫自己去学习,强迫自己去努力,都不会心甘情愿的去投入,和内心的理念是分离的,是不会有快乐的感觉的产生。这种带痛式的成长,往往效果都不是最佳的,都是事倍功半的。
自我管理
想象一下,你在玩一个游戏或者追一个剧,很投入,而且每天都想去玩一把或者追几集,你是怎么安排时间的。是被动的去做,今天几点到几点,我一定要玩,还是每天一有时间就会投入。
所以时间管理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你的心,这件事有没有走进你的心里。这也是之所以没有花一个篇幅来专门谈这个话题,是因为不想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来聊。如果把时间管理当成一个工具,什么番茄钟这类工具的运用,那么你使用的在熟练,也很难理解时间管理。
上一节我们审问了我们的内心,我们追随我们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实施我们的阶段性成长计划。只有当你很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才会把他放在心上,才会主动给它分配时间,而不是被动的督促自己,关键还是这件事有没有真正的进入你的心里。
如果你认可技能树这个方法体系,就会绘制好自己的成长计划树,你自然而然就会为你接下来的技能提升计划去分配时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每天持续学习,持续投入,慢慢养成主动学习的自律习惯。
戳中内心痛点的理念,就会慢慢融入自己价值观,自己就会自发的去践行。当有了正向的观念,你内心自己会驱动自己去行动,也就不存在要靠外部工具或者环境的监督。当你的信念越坚定,你的行动就会越坚决,你的时间就会大比例的投入到自己的信念中。
所以所谓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这类自我管理方式,都是从各个侧面去约束我们的内心。你如果站在这些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这些方法,你就会掌握一大堆行为准则。当你遇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偶尔想到这个准则可以应用,或者那个可以应用,可以约束自己。
但是这些约束都是表层的,都是在片面的应用这些规则,还不一定能找到和自己内心环境匹配度很高的方法。所以我们看了很多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这类的自我管理的书籍,如果没涉及到自己理念的触动,这些文章书籍知识,你看过后,很快就会忘掉,也就谈不上让自己内心专注了。
所以通过这些外力来约束内心,包括这些技能知识体系方法论,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行为指导的方法论,但是要想让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并能进入心流状态,全神贯注的,持久的学习提升,也是很难的,还是要结合在自己内心下功夫。
如何诚意正心
要想在自己内心上下功夫,可以结合西方的思维角度,有很多有效的工具方法,同步来解决关于专注的问题。西方的工具书很丰富,各种各样的场景,关于个人成长的,被拆解的很详很细,和国外的学科体系一样,分门别类,非常详细具体。但是,如何降低我们的焦虑,提升我们的专注力,这些内容还是很难有机统一运用,和我们内心融合。
类似心流这类书,西方这种分科理论,把各个领域的知识概念化,工具化,可以加强我们对专业领域的拓展和深入,把各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从而带动整个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文明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还是拿学习这件事说吧,我们看完心流后产生的触动,可以同步结合我们国内的学问来共同理解消化,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比如,论语第一句话给我的触动也很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对学、习、乐的整体解答,才明了我们从小学习的这句话的含义如此深刻,如果这句话没搞明白,估计论语整本书也不会学好。
越往后,越觉得我们要学的道理真的很少。只需要几句话,我们能一辈子去认真践行就够了。我们学的知识越多,我们的能力是越多,但是我们关于做人的学问确不见得掌握的好,我们也就很难快乐起来,就不会乐乎。
知行合一,打小只要这些理念能真正的学到位,任何一句大道理,都够我们受用一生了,不需要再去纠结,再去把我们混乱的信念给理顺了。关键就是我们学了很多道理,但是没一句走进我们内心,所以我们还在焦虑的去寻找各种解忧的外方,希望能治疗我们的心伤。
学,就是模仿,就是你要笃信一个人,才会去模仿,才会有见贤思齐。我们从小就开始上学,但是我们有多少老师是我们笃信的,是会成为我们人生膜拜的偶像。如果我们不相信我们的老师,我们学习的知识,有多少是不为了考试而学的。
习,是练习,是小鸟学习起飞的动作。我们学到的知识,要去践行,才会起飞。如果我们学了很多道理,但是没有去践行,只是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库,成为我们的谈资,那么就不算习。我们践行了多少,才算我们掌握了多少,这也是阳明先生不断强调的。
模仿贤者的行为,并时常操练,直至成为自己的学问,这就是学习,这样就会很快乐,因为自己成长了。我们现在之所以学习会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笃信我们学习的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并不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去学的。那么这样的学习就不会专注,就不会持久,并且有成就。
要想终身学习,只有自己感悟到了,并且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终身学习才会落地,才不会成为口号标语。
从关注大脑,掌控大脑,提升大脑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智商。到关注心灵,放空心灵,平静心灵,从用脑做事,到用心做事。不被其他的各种鸡汤占领我们脆弱空虚的心灵,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我们的心,才会用心。不然心都找不到,用心,心流,这些都是妄念。
找到了心灵的存在,感受到心灵对我们意识操作的无形之手,那么就能知道怎么修养正气。我们的大脑凌乱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慌乱,很难受,甚者会抓狂。这时有些治疗方法,告诉我们学会深呼吸。当我们深呼吸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大脑转移。
深呼吸时,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时,我们的感知就只有呼气与吸气;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心跳和肚腩上的时候,我们感知的就是对于器官的起伏。这时大脑就是关闭状态,大脑的凌乱就会消散,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转移了。
所以当我们沉浸在某件事的时候,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于物体上,达到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真正懂得欣赏名画的,会在一幅画里面看好几小时,完全沉浸到画作里面去了,忘记了周围的存在。品味美食的,会被美食把注意力完全吸引过去,在书店被一本书吸引时,会物我两忘,会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丧失对自我意识、感官及时空的觉察力。
这就是心灵这只无形的手,我们感知到这只手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很自如的让我们混乱的精神熵降低,恢复秩序,达到熵减,进入心流体验。
如何正念
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我们的信念诚恳了,没欺骗内心,内心会用正确的价值准则去格正我们的行为,我们才算学到了知识。心正了,行为就会正。还是要在自己内心下功夫,在结合西方的这些行为管理工具,这样成长才会更高效。
自欺欺人,我们都知道是贬义的,但是我们一生干了多少事是自欺欺人的,我们又需要多少自欺欺人的鸡汤,安抚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些许放松些,平衡些,这都是我们心灵空虚的表征。
我需要安慰,是时下的一个时髦词语,谁能安慰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心灵开悟,我们还要能体悟到圣人的快乐境界,否则一时的安慰,换不来持久的心情平复,我们该抱怨还是在抱怨,该受打击还是受打击。茫茫苦海,不开悟,是出不来的,是不会成长的。
在当下这个物质空前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是如此的泛滥。我们一起床就要看手机,晚上也是在离开手机后,才睡下。我们很容易被信息洪流裹挟,一会看看这,一会会看看那,不停的刷手机,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珍贵的内容。
可是我们好好想下,我们天天刷手机看的这些内容,哪些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比例能占到1% 么。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物质上的改进是起到巨大的促进,但是对我们的精神促进作用不是很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知识的传播越来越便捷,让大众接触的知识量空前扩大。
同时,伴随信息的传播,自媒体的出现,各种声音的出现,鱼龙混杂。更有恶劣者标题党,为了恶意吸引注意力,妄自伪造场景,把一些低劣的信息传播给各类猎奇的观众。各种标题党满屏,各种虚假无聊甚至恶俗的信息更是泛滥,以吸引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目的。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信念,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行为和思想都没有边界,那我们的自制力基本就没有。也就很容易被这些垃圾信息无关信息给带走,陷入无聊的循环中,沉浸在不健康的上瘾状态里,空虚时间越被这些无聊充满,自己的精神状态也会越虚无,根本体验不到心流的感觉,反而徒增自己的精神混乱程度。
不管所谓的无欲无求,波澜不惊,是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最佳体验,是不是心流的目标。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焦虑不安的源头在哪,自己的问题有哪些,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根据自己的状况,去找到对应的研究方法,并能有效结合自身的症状,自己梳理出自己的问题,对应的方法也就容易找得。
类似心流这种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自己在修炼自己硬技能的同时,或者在能力提升困顿时,都要去关注这些精神层面的修炼,让我们的精神世界能少些混乱,自己有能力去减少这些混乱,让我们的能力提升能进入一种自发的状态,而且很容易得到心流体验。
知识和技能只是提供了很多可参考借鉴的方法,学问和智慧才是自己内心强大的根基。我们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启发智慧,以抵御来自物欲社会的诱惑,从而有能力快乐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颗从容平静的心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