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读完一本书,你可以的!

01

网络上有读书达人,说自己每天空闲时间读一本书,一年能读300本以上,而且每读完一本都会写读书笔记或书评。我一直视他们为神人,觉得无论如何自己都做不到。

有次看到一位大神在文章里写到,自己在30分钟内读完了500多页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还洋洋洒洒写下千字书评,更是崇拜得立马起身弯腰致敬。

当然,也会有人直接收费办班,教人如何速读。

大致理论是这样的,读书人应该像君王,书是臣子。君王日理万机何其繁忙,哪里有空听臣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所以君王应该控制阅读节奏,拣书中的重点和精华来读,主抓新知,忽略旧知。一本书中哪怕有一句话对自己有启发,这样的阅读也有收获。为此,他们提供了一整套速读的方法论。

这样的文章,往往阅读量还不低,和收费课程一样,很受欢迎。

坦然讲,这些是典型的二手知识。

当然,我不是说二手知识不好,对于完全摸不着门的小白来讲,二手知识起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站上去的台阶。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了降低理解难度,二手知识往往经过删节精简,再加上二手贩子本身的阅读水平,难免会出现失真或谬误。

所以还是要尽可能从二手知识入门,溯源而上,去追寻知识的源头。

02

说回速读,以上的方法论,如果细细追究,其实源自于美国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1940年出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将近80年的时间里,此书多次再版,历久弥新。仅中文译本在04年出版后,就已印刷了31次,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在书中,阅读被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越往后难度越大。

一般来讲,从学校毕业后,我们应该掌握了基础阅读的方法,然后进入检视阅读,速读属于检视阅读的范畴。而且,无论是后续的分析阅读还是主题阅读,都跳不过检视阅读这一步。

这是因为,对每个人而言,书太多,时间有限,在读之前,你无法预知自己喜不喜欢读,值不值得花时间精读,所以很有必要先粗读一下。就像打谷,从一堆糙糠中筛出真正有营养的谷核。

快速浏览后,你就能进一步判断,这本书对你有什么用处,价值几何。这非但不浪费时间,反而节省时间

作者建议,先进行有系统的粗读。看书名页和序,对书的主题和类型形成概念。研究目录页,就像去陌生地方旅行,出门前看下地图,概括性理解整本书的基本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书中附有索引,根据索引提到的书籍种类和作者,快速评估本书的重点所在。最后看看出版者的介绍,即使宣传文案多少都会吹嘘,但也会尽力表达书的主旨。

完成这4个步骤,也就基本完成了速读。

这时你已对全书有了足够了解,可以判断是不是值得读下去。如果觉得值得一读,那就从目录中选取你感兴趣的,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连续读几页,把全书翻一遍,随时寻找你感兴趣的点读一读。

03

对于很多大部头,让人望而生畏的书,很多人读几页就读不下去,这是因为方法不对。

正确的方法是,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不懂的地方跳过,千万不要纠结和停留。

碰到生字就查字典,碰到不明白的论说或注释就去查其他相关资料,只会妨碍阅读,而非帮助。道理是这样的,如果从头到尾读完一遍,你只了解了这本书的一半甚至更少的内容,也好过遇到困难就停下来,对整本书一无所知。如果你真对这本书感兴趣,在第二遍阅读时,就把重点放在之前觉得困难的章节,每多一遍阅读,就能学到新的东西。

有一点是值得强调的,速读并非一味求快,而是在读不同的读物时用不同的速度。做到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理解。

检视阅读速度快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更重要的是,你读的只是书的一部分,用来发现书中的难点和重点,为接下来的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做好热身准备。

很明显,那些30分钟内读完一本书的做法,并非吹嘘,是能够实现的。只不过,这终究是一种粗浅的阅读,用来筛选和提炼。

如果只是把这种快速当作一种成就,要么说明你读的书根本就不值得花时间读,要么,读书已经成为孔雀开屏一般的炫耀行为,和读书本身无关。

归根结底,30分钟读完一本书这样的噱头,就跟15个步骤掌握写作技巧,21天精通PPT,3个月月薪从2000到20000一样,总是能戳中贪图多快好省的人性。


推荐阅读:

二手知识是知识吗


图片作者:julia5027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