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朋友圈里很火的一个故事是,清华北大毕业生,因为买不起学区房,而含恨离开北京,辜负导师的厚望,顺便晒一下自己的优质学历,导师青睐,国际大会发言,科研成果累硕,却因没有"学区房",而失落。终究,归结于房价太高,市场导向怠慢了自己。
其实,在我看来,文章本身没有错,不得志而抱怨,也没有错,但是渲染了很悲观的怨念情绪在里面,也成了新版的读书无用论。"上得了清北,买不了学区房。"成了名言。
笔者不够优秀,只能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和在读香港某大学的物理博士,照我来看,市场没有错,供需不平衡,优质资源稀缺,价格上涨,都是合理且经得起推敲的。这就是逻辑。
相反,如果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小男孩小女孩,来自万万千千个工农家庭,学习努力,考上名校,毕业出任总裁,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买房买车,却经不起推敲,因为这其中,需要太多的运气在里面,选个好专业,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升职加薪很快,本身都不是强相关,充其量,也就是个弱相关,有辅助作用,却不一定。
那这其中的怨念从哪里来呢? 我觉得是不愿意循序渐进,想要一蹴而就,已经占有了不少资源后,渴望可以世袭给后代,其实想想挺不合理的,一个人接受了名校的教育,却没能力让子女也能享受,那就不要浪费资源,让别的家庭也来体验一下好嘛,世界的进化本来不就该如此吗?
虽然做科研是为国争光,做报告是给中国人长脸,但是,没领工资吗?现在随便一个副教授,都默默的拿着高额的薪水,加上科研经费的提成,其实是一个普通家庭难以比拟的。换句话说,努力学习,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回报,只是,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需要有个过程。即是我说的循序渐进,
如果一个高学历的"人才",还气愤成就和学区房不挂钩的话,其实是误导大众的!
能考上清华北大,只是优秀的一种形式,却不是唯一的形式,各行各业术业有专攻的人都很多。所以有没有学区房,可能是几代人的努力。
只能说明,学术成就太低,羡慕却又没能去金融业捞一笔!
2017年,对一个工农小商贩家庭出身的学生来言,鼓舞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正是那种努力改变人生轨迹的信念,努力学习,可能本来不舍得吃肉,以后可以天天鸡鸭鱼换着吃,这就是循序渐进。但是如果说以后要天天吃豪宴,那就是想一蹴而就。
因为自己的出身无法改变,自己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没能给自己留下一笔物质财富,那就珍惜家庭留下的精神财富,想想当年高考的动力是什么,继续努力,而不是自怨自艾。
备注: 笔者自己是一个非典型例子,读博士期间学校宿舍不够,从2013年起开始租房,2015年4月结婚,2015年10月,有了孩子,也曾感慨香港房子太贵,40平方的两室一厅,远离市区,每月房租都要一万五千港币。这几年住过深水埗,住过黄大仙,住过村屋,今年刚刚搬到了一个有幼儿园的地方。
没房,别把理想也丢了,踏踏实实,诚诚恳恳的做人做事,总能有回报的,安心本身就是收获。如果真的想要房子,那就去学习学习怎么养家,笔者现在是一家保险公司的理财顾问,客户里面太多都是自己努力,不论来自哪里,什么行业,只要够优秀,在北上深,都扎下了根,或许第一代国内移民者,注定是辛苦的。不论做什么,用心诚意去做,不要觉得吃亏,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当然,别人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重要。因为目前我就是跟各种人沟通服务,互相理解真的很重要。
插播个广告: 爱就是克制,省着现在的钱,给孩子的成长铺条结实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