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当时的日记,混乱而琐碎。
那天又是交作业的一天,脑袋空空,无事可写。最后边看街舞边拿起本子敷衍了事,看一段写一句,就有点断断续续。
那天我又一次被委婉地拒绝,我预感,不会再有以后了。为什么他不能喜欢我呢?不管为什么,结果就是这样的结果,我接受一切结果。
应该没有很难过,大约是平静而克制的,印象深的只是在“交作业”上有点任性,想放弃了。
窝在空寂的屋子里刷着视频放着音乐,王一博还在跳舞,我看着他强劲有力神采奕奕,所在一派欢腾……不知怎么想起友人的一句话,能量低的时候要到人群里,去热闹繁华地,可以沾沾人气旺一下自己。我一直不想见人不想出门,其实也可以去网上?
一念想到就去了。前面没什么作用,眼睛在看,心在飘。但看到王一博开场得票(毛巾)最少,心里居然有一些轻松,你看,谁又能一帆风顺呢。
比较有趣的是舞者们参加海选环节,王一博街道有两位女舞者居然当众撩他,我一度瞠目结舌!她们不怕尴尬吗?不怕失败吗?不难过吗?总之,隔着屏幕的我已经尴尬到浑身紧缩目不忍视!
尴尬过后我竟退回去又看了一遍,又看了两遍……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初始惊奇,后有点小巫见大巫的释然,我甚至不再觉得自己被拒绝这个事儿有多么失败了,只剩下纯粹的难过。看别人尴尬可以缓解自己的羞耻?
还有一位戴助听器的舞者,从小听力不好,还能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跳舞。你看,有人比你更难。
当即鼓励自己再坚持一次,然后拿起本子一边看一边书写。写完发现好像坚持也没那么难。
在之前,写作业(文章)于我是极痛苦的一件事,这篇开始,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我意识到,想要长期坚持一件事,不能给自己压力,一丁点儿障碍都不能有。
就像我写文章,内心困难重重,一、我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从哪开始;二、我不知道写什么题材,注意什么格式;三、我怕自己写不好,发出去被人笑。你看,这全是我的障碍,我要坚持就得先破掉这些障碍。
过去始终不得解,今天却不自觉地破掉了。这次写作业很顺利,没有丝毫痛苦,印象中这样无痛好像还是小时候,还是尝试自由写作的时候。
小时候我们专有一门作业是写日记。我第一篇日记是写在晒场帮我娘捡豆子,非常简短,但是被老师在全班表扬了,觉得写作这事儿好简单啊!
一直到上初中我还在写日记。印象深的是当时追一部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骑自行车“追”完的。我们初中要上晚自习,离家远的都住校,我为了追剧晚自习后一个人摸黑骑自行车赶回去。
那个年代农村的路况啊……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在不知深处夹杂着弯弯绕绕的崎岖小路,有多崎岖呢?一部剧报废了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那时候还没修路,更没有路灯,漆黑的夜晚我一路要摸过两条河,河上的桥还是倾斜的两块石板拼搭的,还在拐弯下坡处,继续往前还有一大片坟地静默伫立。
最难是遇到下雨天气,路上全是水和泥,还会有坚硬的石头凸起,骑行软烂滑溜又跌宕起伏,大半要推着车走。记得有次小桥被大水泡塌了,人还得扛着车下河走。更怕秋天的雨季,地里收完玉米后,秸秆把路上铺得满满当当,车子骑在上面像蹦床……我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就为了追部剧。
这跟日记有什么关系呢?第二天上早自习我会把我追到的那集电视剧内容写下来,写在我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事无巨细。语文老师每次批改日记都拎出来夸我几句,夸我写得好长啊!
但我乐此不疲。我喜欢记录我喜欢的东西。那时候很喜欢写作,为什么我后来不喜欢了呢?
因为老师不收日记,改收作文了。老师不点评日记,因为日记没有要求,没有规则,但作文有。有了规则和要求意味着这事儿有了对错。凡事有了对错标准,就变得不好玩了。
因为错了你就得修改,修改又是写作的另一大障碍。首先你得想清楚,你哪里错了,想错处是最最头疼的事;其次,改了一次还有下一次,一次复一次,改错又是件没有尽头的事。
于是写作从小时候的容易事,变成了长大后的难事。难了,我就不喜欢了。
我多想问问王一博,跳街舞难吗?你喜欢吗?你是怎么坚持的呢?你把一件难事做得极好,而我遇到难事却在逃,我是不是很差劲?他不能回答我。
我于是安慰自己:难的事情要长期坚持,太消耗能量。如果我能量充足,可以,但是我能量匮乏啊!用一句游戏术语讲,我已经残血了,残血的人,得有人来救,被救之后才能自救。
我寄希望于过去那个在游戏里救了我一次又一次的人,能在现实里再救我一次。可是不能。现实终究不是游戏,没有完美的脚本,现实也从来不会推崇“指靠他人”,现实从来教我们“自力更生”,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一线光明。
我应该相信自己,我有自救的方法,只是缺乏自救的勇气。这不是一句鸡汤的话,而是这个方法我确实知道,并且用过,就在两年前。
这个方法好像叫做“自由写作”,简单有效,既能帮我“交作业”,还可以帮我释放情绪。
没有任何门槛,只需要拿一张纸,一支笔,随意去写。哪怕脑袋一片空白,也可以写状态:“现在的我脑袋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也可以写感受:“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我很难过,我很累……”甚至可以骂人:“秦桧是个大傻瓜……”写到你开始思索的时候,停笔。
需要思考才能写作的叫文章,那不是我们普通人的写作范畴。我们不需要文采,不需要逻辑,不需要正确,都不需要你写对字,只要写就好了。
如果实在不知写什么,打开视频软件或微博,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要是还没有,画圈圈也可以,画什么都可以。
这个方法不是我的原创,是看书习来的,书名已不记得,印象中是两年前夏天的一个午后,在一家安静的咖啡店里,瑞雪带了这本书,我们一起共读。只记得我穿着红裙,坐在中间的位置,用书里教的方法写了一页纸,写完还读给伙伴们听。
那次之后,好像实践了一周就再没用过。直到九天前又用了这个方法,我当时并没有想起这个方法,只是无意识的行为刚好契合了这个方法。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吗?
也许是的!即便我无数次升起放弃的念头,但潜意识始终有一股力量,在尝试自我拯救。也许那是另一半自我,勇敢尝试不放弃的自我。
我们写作营的要求是:先完成,再完美。自由写作的要求是,只完成,不完美。
从那一天开始,我时刻提醒自己做任何事“只是完成,只是去做,不求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