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室友Y因为自己总是想买零食吃而郁闷不已,于是突然吼了一句:“连食欲都控制不了的人,怎么控制人生!”语罢只听室友Z带着一个白眼直接抛出一句“你这是干了几碗鸡汤吗?”
晚上我在网页上随意浏览壁纸图片,有一张图写有文字“第二名就意味着是头号输家”,当时只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便念了出口,却听室友B喊道:“别TM给我说这些鸡汤话!”
突然一下,就有了很深的疑惑:鸡汤文等同于励志文吗?如果等同,那么大家深深反感的,是感觉很励志的正能量吗?如果不等同,即便划分清楚鸡汤文和励志文的界限,励志文的下场会变成下一个鸡汤文吗?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从百度、知乎等上大致了解了一下鸡汤文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看完众网友说的鸡汤文要素,突然发现,那些故事和事情,在我大学以前的学生时代似乎会经常看到,比如现在我房间的书架上,还摆着感恩父母的100个故事、塑造优秀初中生的80个经典品质等等,其中不乏类似有“而这个人,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的句子。我不是巧舌如簧能说会绕的鸡汤作者,也并不是鸡汤文的拥护者,但是却真的很想问:为什么大家会排斥类似鸡汤文的文章。
知乎上有人回答说:因为大部分的鸡汤文都是在胡编乱造,鸡汤文作者会胡乱编排故事情节,然后写出先苦后甜、以偏概全、真善美大结局等等的让人感觉人间自有真情在、阳光穿过心房的正能量感,他们会举例子说自己的朋友如何如何,然后多么多么励志,然而呢,朋友是瞎扯的,根本没这个人。然而最主要的是,鸡汤文总是用不对地方,不能“因材施教”的进行鸡汤教化,颇有种一碗鸡汤男女老少一起喝的感觉。
也许,这位答友说得不算错,但是我却更赞同知乎另一位答友的回答:并不是所有带有励志色彩的文章都是鸡汤文,大部分的人并没有分清鸡汤文和励志文的区别,鸡汤是过分片面看待问题,而并不是看到苦难就励志,看到励志就鸡汤,看到鸡汤就反对;至少前些年,鸡汤文还是一个褒义词。
我不反鸡汤,亦不扬鸡汤,在我看来,励志不励志要因人而异,你不受用,大可不记住那些令人澎湃的词句,如果恰巧适合,喝了无害,也没有损失,所以又何必非要情绪激昂,一见鸡汤就排斥炮轰呢。
然而我却更担心,如今的少年青年们究竟有没有激情昂扬的斗志和追求理想和目标而不懈的坚持与毅力呢?记得曾经《小时代》刚刚上映,曾问过一些同学为什么喜欢看,回答大概是“因为喜欢里面奢侈的生活”;记得高中时学校请考入名校的学长学姐回来做演讲,身边的同学大多反应却是“学校真特么的烦,跟我们有P关系”……
的确,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有拼命努力追求理想的人,但是周遭多数人对正能量的反感让我有些恐慌,如果励志成为了年轻人眼中的负能量,那么我们让真正的负能量站到了哪个位置?究竟是这个时代发展中该淘汰类似鸡汤文的东西,还是物质世界的发展影响了的价值判断?
思及此,我已不知所言,只道希望是笔者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