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时代。我们转发、评论、点赞、聊天、晒照片、晒自己、喝鸡汤、做代购、跟人吵架……社交网络上,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点击蓝色标题戳原文。)
@云何: 今天你点赞了吗
他的手,他自己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了,总是以比他大脑更快的反应速度飞快地在每一条新动态后面点赞,他完全都来不及看内容。小丽家的狗死了,她很伤心。张三觉得很赞。王二家的儿子在学校打架被处分了。张三觉得很赞。大领导的老婆突然患上了老年痴呆。张三觉得很赞。张三觉得自己也挺赞的晒自己。
@小王子不是猩猩: 一方有难八方点赞
“你告诉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不然我不会甘心的。”女孩不依不挠的问道。
“好!那我就告诉你!好让你死心!”男孩豁出去了,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咆哮道:
“谁叫你在我上厕所没带纸那条圈圈上点赞!”
@滕吠吠: 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该如何相爱?
我在想,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该如何相爱。
我们肯定不会天天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晒着各种恩爱的照片,我们可能会在想念某个人的时候拿起手中的笔,铺开稿纸,用一下午的安静时光,写一封长长的书信,然后投进那个绿色的大嘴巴里,等着它传给心爱的人。
@也么哥:聊天止于呵呵,感情止于谢谢
在网上交流的时候,有一些词总会轻易地触碰我那颗敏感、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呵呵”,比如“哦”。文字在没有表情和姿势的辅助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因人而异。而在我心里,“呵呵”代表对方脸上露出的不屑、嘲笑、冷笑、冷漠、鄙视……的表情,“哦”则是“我很烦”“现在懒得理你”“不想回答你”“很讨厌这个谈话”“无话可说”的代名词。
@GeekPlux: 告别社交网络有多难
刚开始我天真的以为社交网络是用来分享的,后来发现并不是。社交网络沦为了一个表演的舞台,每个人在上面表演,把想展示给别人的一面展示出来。人们渐渐的带上了面具,因为社交网站上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你想让别人看到的你。
@也么哥: 远离社交网站以后
社交网络,说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借靠互动来证明自己那如同空气一样稀薄的存在感!我们喜欢被人点赞、点转发、点评论、点留言……
@Quaker_Chang: 在没有微信的七天里
电话和短信时代的手机是一柄剑,微信和微博时代的手机变成了一张网。生活在一个信息中毒的时代,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赫胥黎所描绘的那个「美丽新世界」。手机和网络拓展了我们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超忆症的痛苦,敌人进攻的情报已经送达我们手中,但同时铺天盖地的噪音已经把我们淹没。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有很多次,有人让我到电视上去宣传我写的反对电视的书,这也是同样的讽刺。”今天我在这里写下这篇文章号召大家离开微信,却又不得不借助微信的平台来传播自己,不知是当笑还是当哭。
社交网络是互联网的必然产物,正所谓“无社交不互联”,器物永远只是过渡,而人与人的连接才是一切为之努力的终点。我们创造完了工具后,工具也在反过来塑造我们。而这种塑造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美好可能性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了更深远的破坏。
@bylin:我们在吵些什么
微博上类似的争论同样常见,以至于鄙视链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浩大的场面,得用鄙视网络才行。这些争吵的焦点在于:你和我喜欢的不一样,你喜欢了我讨厌的,你讨厌了我喜欢的,你应该跟我一样的。很多时候,争吵就是在耍流氓:我们一边撕裂真实的世界,一边却想统一虚拟的世界,于是你吵啊吵,我吵啊吵,无根的野草⋯⋯
@李铃铛:第一次打败脑残
于是我第一次加了一个论坛上的陌生人,目的是为了吵架速度快。可加了QQ之后,对着那个对话框,一下子我又没有了论坛上的火爆。被人观看着吵架总是特别有力量,现在只剩下两个人顿时尴尬,但是加都加了,于是我缓慢的打出了两个字:“你好”。
@东土大唐:朋友圈那些事
朋友圈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我的朋友圈便有许多24小时亲子时间的爱心妈咪;热衷于养生的大师;一些爱晒爱自拍的佳丽;若干熟记菩萨生辰的爱好者;无数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代购达人;和那些幽默大师。
@丢了朵朵 朋友圈?代购圈?
诚然,她的朋友圈就是一个生意场,也许这个生意场给她带来了许多的收益。但,我认为,她同样失去了一切东西,比如,朋友之间的那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