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
近年来,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技术进步,都在推动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变革,这些变革促使教育回归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由“教”向“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应怎么做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其核心素养和工作方式,都呈现出一系列新动向。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但在一些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景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底下的学生却充耳不闻、无精打采。也经常有老师在课后抱怨:现在的学生都怎么了,我都跟他们讲了多少遍了,还是有这么多人不会。在这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转化。教师是“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的重要设计者。
(1)由辛苦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设计者转化。以往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不管是否愿意听,不管是否有兴趣听,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都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在位置上,俨然一个听众。现在,教师不该单单做传授者,应该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渗透其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只要教师设计的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那必将会在课堂实效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由勤奋的讲师向设计师转型。一个好的设计师可以引领潮流和方向,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教学里自由驰骋。设计的效果是否精妙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的导向。如果设计的巧妙,学生会自然入境,做一个有心人,从而教师只要在潜移默化中便可以影响学生。教师之所以称为设计师,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个特殊的设计中要对学生进行激励,让适度的评价制度下激发自己的内在能量,利用好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集体的影响意识来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备课方式的转变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转变出来,教师备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还得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上求突破。只有学生自主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被别人理解认同的幸福。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
从“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该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使学生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总之,回归教育本质,从“教”转向“学”,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向“学”的转化的根本要求。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潜能才能被唤醒,学生的梦想才能被引启。但是,“教”向“学”的完美转化,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向着这个终极目标继续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