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的能力
吴军老师说,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不能时常被打断,不能总是对别人有反应。
吴军老师给的方法确实让我一惊,听完之后,发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同事的请求总是做出回应,很长时间没有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了。
于是我开始留意这件事情,我发现,同事学累了之后,总是会找我聊天、聊工作,聊其他。 按照之前的情况,我一定会回复同事,马上给同事做出回应。 (这说明我没有进入深度思考,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我的注意力)。
但是今天,我特意不给同事回复,同时我也观察了其他同事,大家都不做出反应,都在专心致志工作。
随后我继续留意,我发现,我的随时随地反应已经被这位同事给当成默认行为了,他总是时不时给我说话,我故意不回复,但是这位同事继续给我说。 碍于同事面子,我给其的回应很弱,但并没有完全不做回复。
于是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把我的头戴式耳机从家里面带到了办公室,办公的时候,我就带上这个耳机,这样默认就是给自己带上一个隔绝层,相当于我在告诉其他同事:我现在听不到你在说话,我在工作,请不要跟我交流。 我发现,这个方法很好用,丝毫不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
看似小小的习惯,居然影响这么大,又从吴军老师这里学到了一招。
眼睛往哪里看,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被什么样的人感动,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总觉得,要是只靠毅力,是无法坚持一件事情的。 这条规律大二大三的时候早早便有体验,同时,我也在吴军老师、薛兆丰老师等其他人多次提到这个观点。 回想高中之前,所有学习都是被动的,全部都是别人鞭策着往前进,上了12年学,效果平平无奇。 目标和正反馈才是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
我感觉我被吴军老师感动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见字如面,每天锤炼。 被什么样的感动,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吴军老师讲数学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加上我在工作中的真实体验,击透我的灵魂。 心里面暗自庆幸,同时也有一抹轻松,我能在大学尚未结束的时候,有了自驱力,为时不晚。
于是开始改变眼睛注视的地方,开始聚焦于工作,聚焦于理性的思维,聚焦于一些伟人的思想,当聚焦于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在做减法,钝感,内心会得更加充实,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自动过滤了。 比如早上睡懒觉,熬夜,舍掉这些东西的时候,不觉得像是要了自己的半条命一样,像是自然而然的就改变了自己的习惯。
只有更高级的追求才能避免堕落,这是入世的心态,总要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才能避免一个短视、浮躁的心态。
想,都是问题;做,都是答案
元旦三天,本来说是要出去玩一天,但是在北京的小伙伴都各自去忙了,凑不到人,于是元旦就不外出了。 趁着这段时间,我开始补高中的数学了,这绝对是一次重大的改变,从原来最初的,丝毫不觉得数学能帮上编程什么忙,完全不用考验; 到现在的,下定决心,从高一的课本开始,系统体系化重新搭建数学知识的框架。
用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去做同一件事情,我细细揣摩两者的不同,具体有三点
1.能明显体会到效率的不同,我开始对一些知识点豁然开朗。
2.同时开始关注教科书上面一些“看似无关”的内容,我翻看了目录,翻看了每一章的总结,我发现,我现在才获得所感所思所想,原来,编教材书的作者已经全部写在了课本里面,为什么上高中的时候,从来没有关注这些内容呢?
3.重视理解课本上面的每一个定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论,当体会到数学中的严谨逻辑性的时候,正反馈就来了。
不过,数学还是好难😭,但是有信心,解决遇到的一个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