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儒、道、佛三家思想合流之后的最高成果,它属于新儒家。《阳明心学与当代人生》这门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阳明心学如何形成”的三个阶段:先秦孔孟、唐代禅宗、宋明新儒学:理学-心学之争
孔子、孟子的思想,是进入阳明心学的第一步,也是阳明心学的源头。
一、心学萌芽:孔子思想中的「仁」
孔子学说中「仁」的观念,让我们看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分野。
如何认识仁,大部分人的习惯是用西方教育我们的方式,为它下定义,找一个精准的表达。但在《论语》中,关于什么是仁有不同的说法,西方理性的思辨在这里失效。因为「仁」的观念,它属于中国哲学。
1,仁是生命情感,而不是概念
《论语》中宰予问孔子服丧多长时间合适,孔子回答“汝心安之则为之”。
关于服丧这个问题,它不是头脑理性的判断。「安」是心安,因为心才有安与不安,头脑没有安与不安的事,头脑是认识发生的地方,只有正确或错误的区分。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以孝为本,我们在父母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母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亲身感受过,倘若不去回报,一定心不安。所以关于父母服丧问题的答案,是一个生命情感的问题,而不是头脑判断的问题。
至于孔子说“予之不仁也!”
我们很容易认为这是孔子在批评宰予。这里的「仁」不是道德判断,此刻孔子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宰予心不安了。
所以孔子所说的仁,它不是概念,而是我们本有的生命情感。
2,仁义礼智孝,没有一个字可以精准翻译成英语
在孔子的学说中,不仅仁无法为它下定义,甚至无法对在英语中找到一个词去精准翻译它。love 不对,universe love也不对,甚至包括义、礼、智、孝这些观念也都无法翻译。
拿「孝」举例,孝无法定义更不能翻译,但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什么叫孝。
它是一种情感,不是道德规则,因为道德规则我们头脑可以认识。我们什么时候最能明白孝:我们想要报答父母的关爱,但还没来得及报答父母走了,我们感受到孝了。这是情感上的痛,这种痛不发生在头脑中,它发生在心里,就像仁无法定义一样。
经过这样的说明,我们很大概能进入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走的是生命情感的路,它讲究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它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思辨的路,讲究概念、推理、判断。所以进入阳明心学第一步,就是从西方理性逻辑的思维中抽离出来。
二、心学开端:孟子思想中的「仁心」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心的观点,帮助我们认识心的无限性
1,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心能感通万物,它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核心观念,它是一种生命情感。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看到了「心」。而孟子,在孔子仁义礼智的思想上,明确提出「心」的观念。例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心有善端,故孔子所说的仁的根源——恻隐之心。
孟子在孔子学说基础上,揭示出孔子提出的种种生命情感,它们的根源来自于「心」。
并且指出了「心」具有感通万物的能力,能打破个体的主观感受状态到其他个体身上去。例如我们见到小孩掉入井中,我们不自觉想要去救这个小孩,这是因为我们都有恻隐之心,此刻我们的恻隐之心就感通到小孩身上,我们跟这个小孩为一体了,这时候心突破主观感觉状态,突破主观感情的情绪。
或者我们听到了鸟兽生病而哀鸣,又或者建筑物被损坏,我们也会生恻隐之心、怜悯之心。这些例子都说明「心」它真实存在的,并且有感通万物的能力。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都有类似的体会。
我们想要去救这个小孩这件事,它不是头脑判断的事,头脑如何去思考这件事?我们跟掉入井中的小孩是两个不同的身体吧?他的身体是他的身体,他的肌肤的感受是他的,当他的肌肤疼痛的时候,虽然我知道这是种痛,但我身上没痛,我如何会去想救。
促使我们想要去救小孩的动机,是因为我有善端之心,它真实存在,但它不是头脑中的意识,也不是生物学上的心脏。它超生物,也超心理,中国哲学思想提出的「心」,它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2,因为心能感通到万物,所以心和宇宙一样大
孟子所说的心,它能打破个体的主观感受状态,到其他个体身上去,这叫仁心发动,感通万物。我们每个人对此都深有体会。
为何我们的心有感通万事万物的能力?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话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在我们本心中,我们不需要去心外求。这说出了心的无限性,故陆九渊才能接着孟子这句话说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在孟子看来,我们作为人的生活,不用去心外去求任何东西,我们只要尽心,尽我们的本心,充分让它展现,跟万事万物打交道,从本心出发,就在天理中了。即孟子所说:“尽心、知性、知天”。
可能有人会觉得孟子所说的是不是唯心主义?当然不是。这种表达既不了解唯心主义,也不了解孟子思想。
三、孟子讲的「心」的重要性
心学从孟子起步,孟子所说的人心是社会的基础
1,孟子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的争辩,引出“心”的重要性
荀子和孟子关于人性问题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所以人性是善还是恶呢?结论是孟子和荀子的主张都没问题。
荀子所说人性本恶,这里的性是指「人的自然性」,或生物性。用英语翻译就是 human nature。因为人有生物性的一面,所以在生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一定发生彼此争斗,所有动物都是如此,这是生物求存的本能。
孟子所说人性本善,这里的性是指「人心」,人心是人的根本,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只有从人心那里出发,才能知道人性是什么。孟子认为人性的善,来自于人的善端之心。遇到小孩掉入井里会心生恻隐,与长辈相处会辞让…
人心才是人的根本,而不是抓住人的生物性不放。
孟子讲的人心是这个社会的基础,若我们把孟子讲的心拿掉,人类社会也就不存在,我们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从来不是和人的生物性打交道,而是和人心在打交道。例如一切法律审判的前提就是把被审判者当人看,而不是把审判的对象当动物看,我们不会去审判一条狗,狗咬人了,需要审判吗?
2,社会不是靠道德规范的他律建立,而是从人心的自律建立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有人心。若从生物性立场出发,自然会认为人都是利己的动物,对于动物用什么方法?用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就是一整套奖罚制度,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及一系列道德规则,这些道德规则的作用是什么呢?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斗限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就是社会不会因争斗而解体,这在根本上还是为了保全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于是这意味着把道德的价值还原为利益了。
在荀子的观念里,他不认为人是善的,人的行为需要靠这种他律的方式来管理。比起他律更重要的是道德自律,什么是道德自律,就是孟子所说的「善端之心」。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存在,并不是靠道德规则来管理的,如果是这样,法律审判就变成了利益调节手段。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而这个义正是以孟子说的心做基础。
如果把人的行为只是简单认为是生物的利己行为,并且粗暴的用奖惩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去建立这个社会,实在难以想象。
但在孟子和荀子的时代,大家更容易接受的是荀子,但荀子的思想却无法长久保证国家的稳定。而我们的一切道德行为,不应该不来自外部的约束,更多是来自我们的自律,这就是孟子所讲的心。我们都有心,它真实存在,它超生物、超心理、超经验。
*去谬
1,对人心的认识,不能从西方理性逻辑的思维中去理解,要从中抽离出来,进入汉语思维中。
2,对人心的认识,不能简单理解为经验、感受的抽象存在,更也不是器官,它真实存在于我们身上。
3,对人心的认识,不能理解为是独立于我们个体外的普遍的道德规则,它是我们本有的,存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