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的学问(十)过家家,交朋友
当我们回忆童年的时候,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过家家的游戏。在那个没什么玩具的时代,孩子们成为玩伴,一根棍子、一块石头、几片树叶都可以玩儿出花样。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我小的时候有不止一个青梅竹马的伙伴,有一个至今还有联系,像亲人一般,甚至曾经引得老公吃醋。我的儿子也很幸运,从小就有亲密的小邻居,一个白白嫩嫩,面团儿似的的小姑娘。他们两三岁时就举办了“婚礼”,后来抱着小熊当“孩子”,“爸爸”“妈妈”一起“开车”出去玩,或者带着“孩子”去看医生。
人是社会性动物,也就是说,人一定要和别的人在一起生活,要在关系当中生存,这样才可以知道自己是谁,才可以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小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会用手指着门,要大人带他出去玩,因为他已经不满足于家中固定的几个人,他喜欢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人,有更加多样的“对手”。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尽管常常在外面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有时候会受挫,但对于出去找朋友玩儿的热情始终不减。
长辈们总是想要保护孩子,担心孩子受挫,受到伤害,但是孩子在家中与长辈们在一起,其实并不是公平和平等的关系,大人或许会过于溺爱和宽容,又或许会过于严苛形成压力,这对于孩子体验和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来说,还远远不够。所以孩子要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交往碰撞,这样才是真正的平等,才能让孩子得到他想要了解和体会的东西。
在对幼儿以及小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的观察当中,我们看到,孩子们最初为了自己个人的好恶而争抢,发生冲突,但是激愤过后,他们各自会有一定的反思,发现自己可以做协商,采取一些适当的妥协和退让。在情绪的管理和控制上,也会越来越成熟。在思维上,会越来越好地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能够善解人意。
我们还会看到,孩子们的过家家游戏,是一种角色扮演,“剧情”可以延续很久,很多天,甚至几个月,断开一段时间还能再次续起来,比方说我的儿子和邻居小姑娘的过家家,是从两三岁玩儿到上小学之前搬家离开的。人物可增可减,内容层出不穷,欢喜忧伤,丰富多彩。这给了孩子一种重要的机会,训练了他们思维的连续性、延续性和逻辑性,体验和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对于孩子记忆和注意的发展也非常有好处。
这个过程中,旁边大人的教育引导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我遇到的许多孩子之间的冲突中,常常有幸,双方孩子家长都很通情达理,在安抚了孩子激动的情绪之后,教会孩子怎样做才会更好。如姥姥曾经教会我儿子用“换换”的方式和小朋友交换玩具,而不是去抢。于是还不太会说话的儿子学会了娴熟地使用“换换”,屡试不爽,这开启了他进一步和同伴积极交流的进程。
我的儿子和邻居小姑娘的“婚姻”,自然少不了吵架打架大哭大闹,但是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两人的和谐默契也常常令人动容,他们会使用丰富的语言询问对方的意向和感受、征求意见、谈条件。我的儿子在同伴身上学到的经验,让他在与更多各种各样的孩子交往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观察、思考、表达和克制,这对于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要比上培训班更有效果。
我也见到过一些“想不开”的家长,在孩子之间冲突过后已经可以和谐相处的时候,妈妈气不过,硬是把两个孩子拆散,一面责备自己的孩子没志气,一面说尽对方孩子的坏话。这显然是成年人还存在思维偏执的问题,还需要成长和成熟。
在如今的城市里,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孩子常常独自玩儿玩具,很少出门,有不少家长甚至用手机、ipad、动画片哄孩子,这严重限制了孩子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最直接的障碍就是不会听、不会说、动作不协调,难以克制冲动,思维水平低。家长们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如果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足,又谈何有好的学习成绩呢?
所以,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吧,和亲戚朋友们、邻居们、同学们多创造一些交流玩耍的机会。发生冲突和碰撞不是坏事,而是让孩子更加准确、客观、全面认识自己,以及认识与他人关系的,重要的成长机会,同时又操练了孩子听、说、动作等等感官活动,提升了情感和社交的能力。长远来看,这种锻炼,对孩子将来的恋爱、婚姻、教子,以及在事业上与同僚、上司、合作伙伴的相处都具有积极意义。
鼓励孩子,给孩子多提供机会和小伙伴一起自由玩耍,过家家,交朋友,实在是人生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