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原文
越调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赏析
这首令曲一向为人们所赞赏,虽题材不出游子天涯之惯常,但写的语简意多,字字珠玑,精洁可诵,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组。”曲中意境萧索凄婉,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境。
从这首小令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秋天,秋天作为历代文人所钟爱的季节,被打上了悲凉的烙印。“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中用了六个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哀婉之感,首先,黄昏时分,枯萎的滕蔓缠绕着一颗老树,归巢的乌鸦栖息在这棵老树上。其实我们在深入理解一下,我们就可以知道老树其实是不孤单的,因为它有藤蔓和乌鸦相伴。其次,“我”拉着骨瘦如柴的马,站在已经废弃不用的古老驿道上,吹着瑟瑟的秋风。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直接读出马致远的悲伤。
小令的第二句一反常态,“小桥流水人家”这句给我们一种温馨的感觉,为何呢?一户人家临水而居,水上还有一座桥。实则是为了反衬出自己的孤独、寂寞以及漂泊之感。
小令的最后两句,“夕阳西下”在第一句中作者已经交代了时间是黄昏,这里为何还要重复呢?看似重复,作者实则是说自己年事已高,还一个人漂泊在外。最后一句写的犹有韵味,“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用断肠人自喻,把肠子都愁断了,可见作者的愁绪非常多。那么作者为何而愁呢?一是漂泊异乡;二是思念家人;三是渴望建功立业。在元代的时候,统治者是有歧视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而不巧的是马致远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人,故而他的仕途生涯十分艰辛。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名不详,以字行于世。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青年时期热衷功途。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死后葬于祖茔。早年即参加杂剧创作,从事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有“曲状元”之誉。杂剧见于著录的有15种;散曲集有《东篱乐府》。是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