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这部题材似乎并不新颖的片子,在朋友圈里的小火苗越窜越高,终于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星期天不用补班且独自在家的结果,是精神层面的极度空虚。所以,我只好去A站认真感受了一大波又一大波僵尸袭来的刺激(前提是关闭了让大龄青年严重不适的弹幕)。
其实,看片意愿更多来自于对孔侑的好感。在《熔炉》里,孔侑饰演一位聋哑学校新到任的美术老师,片中他忧郁的眼神、苍凉的泪水、悲切的嘶吼,令人心疼和动容。更重要的是,正是在服兵役时读到同名小说的孔侑,力促有关部门将其翻拍为电影,进而才推动了韩国相关司法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与《熔炉》一样,《釜山行》意欲体现的并非丧尸密集袭来的视觉冲击,而是对于人性的深层剖析。尽管亦有朋友表示看罢无感,我笑言“说明你的思想太过浅薄”。以“罪与罚”为主体的影片,展现出的人性总是复杂而扭曲。比如,前不久完结的《灭罪师》,以及再次复习过的《看见恶魔》。
孔侑在《釜山行》里饰演“石宇”,是一位基金管理人,同时也是一位单亲爸爸。片子开始的前几分钟,是他与下属的一段对白,我当时并未理解对白的涵义。当下属表示“这么做会影响市场情绪”时,石宇看着他的眼睛反问道“你连投资者的立场都要考虑吗”。
除了工作中的冷峻,石宇在家庭情感上也表现得颇为淡漠,就连女儿秀安的生日礼物,也是他询问下属“最近小孩都喜欢什么”后快速做出的决定。可是,这份小孩都喜欢的礼物并没有让女儿的嘴角扬起优美的弧度,因为几个月前她已经收到过一模一样的“礼物”。没有包裹着任何祝福的“礼物”,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一件商品吧,也用不着惊喜。
和许多大人一样,忙碌的石宇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是“等爸爸有空了,下一次”。看来“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的感人鸡汤,对父母们的疗效并不显著。他没时间陪女儿去游乐场,他没时间参加女儿的家长会,他也没时间和女儿聊聊天。因为,他需要努力赚钱,给女儿买“小孩都喜欢的礼物”。
看罢家长会上女儿神情落寞的表演录影,石宇终于良心发现地决定陪女儿去釜山找妈妈。在出发之前,他一定没预料到自己即将升级为牺牲生命保护女儿的感动全世界好爸爸。由于交通故障,父女俩踏上了一列暗藏腥风血雨的恐怖列车。
在这趟列车上,秀安遇到了另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是这位西装笔挺的常务,有力推动了整部影片的剧情发展。“为每一个关键人物的死亡送上了宝贵助攻”,噗嗤大叔文中引自知乎的这句点评,甚是到位。
看着躲在洗手间的乞丐,道貌岸然的常务大叔教导秀安,“小朋友,你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来就会变得和他一样”。心底纯净如水的秀安仰起脸,“妈妈说,这么说的人是坏人”。大叔温和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回答道,“看来你妈妈没有好好学习呢”。原来好好学习的结果是丧失人情味,真是细思极恐。
肩负着剧情推动机神圣使命的常务,制造了本片最大的冲突点。他煽动暂时逃离到安全车厢的一撮乘客,将石宇父女一行人强行封锁在门外。门内的人,纠结而又麻木地看着他们声嘶力竭地拍打着那扇已被领带、衬衫捆绑结实的门。“他们被感染了,不能让他们进来”,常务的话无疑大大减轻了这群人内心的负罪感。毕竟,自己的生命高于一切。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自己的生命高于一切”。在最危险的处境下,为了给其他人创造生存的机会,即将成为爸爸的胖大叔用血肉之躯拼死阻挡丧尸。亦有年轻的恋人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紧紧相拥。而情感淡漠以至于被人怀疑是不是亲爸的石宇,为保护女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被感染后,纵有万般不舍,石宇也只能选择狠心地转身离去,尽管热泪难以抑制地涌出眼眶。跳下列车的那一刻,微风轻拂,阳光明朗,他的嘴角荡漾开一抹久违的微笑。这个画面令人悲伤,也令人温暖。
在中转站逃生时,石宇告诉女儿“你不要管别人,大家都各管各的”。也许,这正是绝大多数成年人的处世法则。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金钱有限,所以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只顾自己,漠视旁人”。秀安失望地对他说,“爸爸,你只知道自己,所以妈妈才离开你”。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影片开头石宇与下属那一段冷漠的对白。
在灾难类影片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为自而阻断别人求生之路”的桥段。甚至有人提出“求生边界”的概念,“你别让我活不下去,我也不会干扰你活下去,我们彼此保持距离”。听起来似乎很理性,但在危险袭来的时候,“求生边界”因恐惧而变得极端模糊,每个人都害怕沦为牺牲品,从而争相把别人先踹进深渊。原本温顺的羔羊,也会变成面目狰狞的恶狼。
你死,未必能有我活。自顾不暇,只不过是我们自私的常用借口。在踩踏每一个别人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恰是每一个被踩踏的别人。看似理性的自保,事后只能被证明是一种愚蠢的自私。混乱里的踩踏是致命的,解除踩踏危机的唯有“秩序”。秩序,可能来自法律的硬性约束,也可能来自良知的柔性自治。不知道你我的良知还在否?
感谢你愿意花时间读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