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好的德行,就如水一般,滋养万物、赋予万物以生机,却对万物无所求。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的是:
坐公交,争座位;买东西,争先后;逢聚会,争风头;进职场,争地位……
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世界,只剩下一颗自私自利的心。
佛家言:“人生有三毒,贪嗔痴。”
贪为三毒之首,一切身心苦役,皆有贪念而起。因为贪,所以去争。
在很多人的眼里,不争是懦弱、无所作为,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南怀瑾所言:“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屠呦呦先生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人们发现她原来是“三无”(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身份。
当记者问及她的“三无”身份时,她却很淡然地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夺利,我不在乎那么多。这个荣誉属于我和我的团队,也属于整个国家。”
不争,不是无动于衷,而是真正明白内心想要的,忠于自己,不被虚名浮华所裹挟,专注于过好自己的生活。
当一个人放下胜负欲,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快乐,才能过得更安稳顺畅。
很喜欢《辛普森一家》的一句台词:“亲爱的,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的。”
不争对错
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思维层级不同、认知角度不同,加上人生阅历和环境,都会让人对同一事物,给出不同的见解。
因此,对错之间,原本没有定论,不过是个人观点不同,并非是简单的是非、对错。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镜面王让人准备了一头大象,又找来一群盲者。
吩咐侍从,让盲者每人只摸到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
然后,带他们到皇宫前的广场上,并召来众多的臣民围观。
镜面王要求盲者面向大众,逐一讲出大象的模样。
结果,摸到象鼻的,说大象像绳子;摸到象尾的,说像扫帚;摸到象牙的,说像牛角;摸到象腹的,则坚持说大象像大鼓……
盲者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都说自己是对的,围观者见状,不由发出阵阵会心的大笑。
民众与盲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其原因不在于对错,而在于各自的认知不同,这就是《易经》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子贡与客人争辩:一年有几个季节?
子贡说:“有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两人争执不休,一时矛盾无法解决。
孔子听说后,当即对客人说:“一年只有三季。”
客人欢喜离开,子贡却满腹委屈。
孔子对子贡说:
“这人穿一身绿衣,就像一只蚂蚱。
蚂蚱春天出生,秋天死去,从来没有见过冬天。
对这样一个人,你再怎么争,也争不过他。”
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人的眼界和见识各有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千差万别。
不争对错,不是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只是对别人不再强求。
看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季羡林和臧克家去一个小饭馆吃饭,邻座是一对母子。
看到母亲去了洗手间,孩子爬上桌子,想用手抓花生米,但颤颤巍巍脚下一滑,不慎从桌子上滑了下来。
季羡林见状马上上去把孩子抱在怀里安抚,未曾想,孩子哭得愈发伤心了。
这时,孩子的母亲从洗手间走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对着季羡林就是一顿数落:“你一个大人干吗欺负小孩?”
臧克家马上站起来准备辩白,但却被季羡林拦下了。
看到季羡林默不作声,孩子的母亲气焰愈发旺盛。
要是我儿子受伤了,我跟你没完。”
一边检查着孩子的伤情,一边嚷嚷着。
周围的人实在是看不下去,开始为季羡林打抱不平。
是你的孩子自己摔倒,人家这位先生好心去扶了起来,你倒好,还骂别人。”
知道真相后,女人羞红了脸。
事后,臧克家问季羡林:“你明明被人误解了,她骂你,你为何不还嘴?”
季羡林却说:“大家都看着呢,我何必解释。”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
你没办法去决定,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但你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为人坦荡,处事清白。
所以,遇事不必急于解释,凡事不用计较功过,问心无愧即是最好的结果。
王安石有一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当一个人思想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不会为无中生有的烂事去计较,不会和无是生非的小人去纠缠。
把时间留给自己,把其他留给时间,不在乎就是对一切最好的回击。
画家陈丹青说过:
“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的你,或者是你没必要不停地向人解释其实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是无效的。”
在这个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够去解释,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去解释。
不争名利
《道德经》中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越是踮起脚,想要站得高的人,反而站不稳;越是跳跃着前行的人,反而走不远。
老子认为,功名利禄,强求不得;越想得到,越容易陷入名利迷局,反被名利所累。
有道是“名利为天下公器,唯有德者居之。”
由此可知,名利是因德而得,争是争不来的;即便是争来了一些蝇头小利,德行不好的人,也守不住。
不争以修德,厚德所以载物。
虽麻衣粝食,也甘之如饴;虽平淡无波,却更能体会到生活乐趣,人生依然可以如诗如画、霁月清风。
不争得失
《道德经》宠辱若惊,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所以宠辱都是过眼云烟,人生的得失在因缘的变动中不断发生着转化,就像阴阳一般。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是庄子的人生态度。
也是在告诫我们:得到时,不必太开心;失去时,也不必太难过。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得失之间,原本祸福相互依存。
我们在意的、孜孜以求的,终究会“六朝旧事随流水”、“万间宫阙都做了土”,到头来,谁也敌不过“一堆土馒头”。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号称“无竞居士”。
他一直秉持“三不争”的处世原则:
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
1889年,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接任的官员正是政敌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
由于两广地区财政亏空,张之洞本可以在交接财务时采取分文不留的做法。
但张之洞没有争这点闲气,反而给李瀚章留了两百万两银子,为他扫平道路。
这让他因此结下善缘,李瀚章也投桃报李,后来助他躲过了一次朝中的弹劾。
然而,张之洞在湖广上任后,却因个子不高,相貌普通,被很多人笑话。
有位画家,甚至画了幅“三矮奇闻”水彩画,专门取笑他。
他的部下们都愤慨不已,但张之洞不仅没计较,还自掏腰包买下画作,平息了事端。
从此,画家对他钦佩不已,再无诋毁之作传出。
百姓也纷纷赞他宽宏大量,能容人容事。
不争朝夕
老话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要成材,须得花时间向下扎根;
人要成才,须得花时间向上生长。
一辈子太长,慢慢走,不争朝夕。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宝贵的人,就越值得你耐心等待。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
不与父母争胜负
作家麦家跟父亲的故事,一直让人心有戚戚然。
12岁那年,同学辱骂父亲是“牛鬼蛇神”,麦家跟同学扭打在一起。
结果被闻讯赶来的父亲,不分青红皂白给了两记耳光,麦家顿时鼻孔鲜血如注。
从那天开始,麦家对父亲怀恨在心,此后长达17年时间里,不愿再跟父亲说话。
他努力读书,是为了离开父亲;他只给母亲写信,是为了报复父亲。
工作调动了十几个城市,麦家也没有回过家乡,没有想过见父亲一面。
直到后来,麦家当了父亲,因为儿子的叛逆,他渐渐理解了父亲。
可是,当他回到家乡后,父亲患了健忘症,已经不认识他了。
“你病倒后,我特别怕你死,我要赎罪,我要补错。我欠你的太多,我要还给你。”
父亲去世后,麦家经常在父亲的坟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试图通过这种的方式得到父亲的谅解。
后来,麦家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还动情落泪说道:
“父亲,你一辈子给了我很多。
我想最后再要一点,要你一个清醒的笑容,一个确凿的认可,一声安慰,一声原谅,一个父子情深的拥抱。
可你没有,父亲,你就那么走了。”
家,是一个最不该较劲的地方。
跟父母较劲,不肯低头,也不愿体谅,到头来,只会让亲情越来越淡漠。
最后的结局是,等到你幡然醒悟,回过头时,却发现父母已经不在。
父母长辈们常说,他们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还多。
其实就是人生阅历比我们丰富,见过的世面也比我们多得多。
别总想着另起炉灶,和前辈分庭抗礼,人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活法,前人担心后人冒失激进,后人嫌弃前人墨守成规。
父母面前,即使不能理解,也要懂得尊重。
小时候是他们让着我们,长大了换我们包容他们
很多事情只是所站的位置不同,观点各异,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何必要争个水火不容?
不与伴侣争对错
好的婚姻,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彼此温暖。
一个人如果太好胜,那么他永远都不会快乐,最好的伴侣,不争对错,只要幸福。
春秋时期,刺客专诸,是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有一次,他正要和一群人动手打架,妻子出来叫他回家,他马上停下,转身乖乖回家去了。
这一幕被伍子胥看到,就问他:“你有万夫不当之勇,竟会害怕一个女人?”
专诸告诉他:“能屈服于一人之下,才能伸展在万人之上啊!”
后来,在伍子胥引荐下,专诸刺杀吴王僚一战成名,一起传为美谈的,还有他“惧内”的事迹。
专诸的勇武胜过所有人,却唯独对妻子俯首认输。
伴侣之间永远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有谁能一边一败涂地,一边独善其身。
少一点苛责,多一点让步,日子才会越来越有盼头。
不与朋友争高低
真正的朋友,都懂得互相搭台,借力用力;
而虚假的友谊,则是互相诋毁,互相看不起。
和朋友争高下,就是给对手可乘之机,帮助朋友成功,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
不与老天争命运
天地好像一个熔炉,而造化便是工匠;阴阳好比炭火,世间万物皆是被冶炼的铜矿。
和老天争强斗狠,终究是在痴心妄想,天道的神奇,就在于本身毫不费力,却没人能挣脱它的股掌。
隋唐演义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李元霸。
他力大无穷,没人能招架住他三个回合,号称隋唐第一猛将。
同时,他还出身显赫,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个儿子。
在一次凯旋归来的途中,空中忽然雷雨交加。
李元霸怒不可遏,手挥紫金锤,仰头对天厉声怒骂。
结果,引来一个闪电,劈死了年仅十六岁的李元霸。
天无绝人之路,但千万别自以为是,自己往绝路上行。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顺势而为,绝不会逆天行事,什么都不偏执,就不会有损失。
不要用力过猛,懂得量力而行,既不会有危险,还能收获人生的丰盈。
《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活一世,无论争什么,都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