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一点背景信息:昨天中午和张姐聊天,她说到她用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养育孩子,后来孩子很逆反,再后来儿子大了和她语重心长的了聊了一次天,当儿子给她说:你们这一代成长的环境很苦,所以你们有外在的动力驱使你们努力,而我们这一代一出生就有吃有穿,我们没有外在的压力,也就没有动力,我们必须要自己想方设法的找到自己的动力和内驱力,这是很累的,所以以后你努力的理解我,我也努力的理解你。但是你要知道我们本来就是不同的。从那以后,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母子关系才开始慢慢缓解。
育儿最怕刻舟求剑,时代的洪流从不停歇,我们的孩子只是经由我们,并不是我们的复制品。所以不要相信那些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说辞,你们生而不同。
今天早上上学的路上,给多多分享了昨天和张姐聊天的时候,问多多:这个哥哥20多岁了,他说的现象和你们现在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嘛?
她说:差不多的,也是一样的痛苦。本来上幼儿园的时候,以为上学会好一些,上学后才发现上学简直太痛苦了。估计三年级会比现在二年级更痛苦,所以还是好好珍惜现在,这估计是人生最好的日子了。
听着一个不到9岁的孩子这么说,我不知道教育系统的领导们听了是什么感受,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但我还是故作镇定的说:那你觉得如何好好珍惜现在?
她说:就是好好学习啊!反正爸爸逼着我总是要上学的,那就好好上吧。
我给她说:如果你觉得痛苦,或者有问题,只有你沉浸进去才能看到问题到底是什么?
她说: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难道老师不是从小到大的吗?他们怎么就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呢?
我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你们去改变和完善,我和更多妈妈们也在努力,这个改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去慢慢的改变。所以,做你力所能及的最好。人和一个国家是一样的,总是要走一条路,不是往左就是往右走,如果起步错了,就会走的越远错的越多,但问题是没人知道真正的目标和终点在哪里才是万无一失的正确。所以,力所能及做你认为对的,对你有益,对周围的人也有益,对环境也有益,就不会错的太远。
一路上,我和孩子边走边聊,和她承诺每一个月买一个她喜欢的洗手的固体花瓣洗手液,昨天晚上她开心的告诉我,她又结交了另外一个班的同学做好朋友,今天准备再给她分享几片。
我问她:你是如何定义好朋友的?
她说:关心我的人就是好朋友。
我说:那我感觉你的这个好朋友只是因为想要你的这个东西,你确认她是真正会关心你的人嘛?
她说:这是我愿意分享给她的,不是她问我要的。而且我们刚刚开始,要慢慢发展,好朋友是要花很长时间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好朋友。
每一天和孩子聊天,我的动机就是在不断的挖坑测试她当下的认知到底在哪里?养育不是临阵磨枪,而是要不断的陪伴孩子把人生中可能遇到的雷区尽可能的陪她尽早的走过,让她在经验教训中习得自己为人处世的经验。从之前6岁开始去做小买卖,懂得和靠谱的人合作至关重要,在每一次玩游戏中明白和守规矩和原则的人在一起玩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在她观察我和他爸爸的互动中,她总结出来自己的择偶观,并不断的在践行她的标准。
养育孩子是一个深耕培土的过程,你什么成果都看不到的情况下,你还要日日勤耕,才有可能不让孩子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能量去和错误作斗争或者内耗,而是让她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体验和尝试真正想做和能做的事情。
一个人对自己有多允许,就会对孩子有多包容。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把孩子当成另一个重生的自己。育儿的觉悟和高度,一定不是在方法和技巧,而是你对自己有多深的了解以及对你的生命有多久远的期待和寄托,那你必然会用相应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就像有人拿着铁锹去挖井,有人拿着铁锹去修路是一样的,两种选择都没有问题,就怕有的人挖井的时候以为自己在修路,修路的时候以为自己在挖井,这就会苦了自己也阻碍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