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一场大雨,使成都的天气渐渐转凉,而似乎一夜之间,作为互联网三大巨头的BAT(即百度、阿里、腾讯),也悄然在招聘市场上放慢了自己的脚步,三巨头的压缩招聘以及近半年来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行业投资热度的冷却,是在预示着互联网寒冬正在随季节悄然而至吗?
我从来不相信虚拟世界的东西,就像人类从来都不信任人工智能一样。但是我们似乎却无处不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打车软件让出行更加便捷;京东合作永辉、阿里搭档苏宁让O2O更好的服务于人;智能化设备逐渐接管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这种种便利反过来也印证了当下发展火热的“互联网+”带来的全新生态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所以,互联网行业的寒冬真的到来了吗?我想,也许是的,但并不是对于所有的互联网产业,作为大国之本,真正强大的制造业从来就没有淡出过人们的眼球。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中国新一波生育潮爽约,鉴于目前越来越多的适龄夫妇由于越来越高的生活负担和压力,减缓了生育的步伐,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诸如“单独二胎”等放开生育门槛的政策,但是收效甚微。
于是这种人口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家老龄化负担加重,而年轻劳动力储备不足,这样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劳动力资源成本不断上涨,许多传统企业和公司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而陷入泥潭,而一旦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会接替“世界工厂”成为新的制造业基地。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在努力让“中国制造”不断推向全球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我一直想去的一个国家——德国,曾因严谨、专注甚至是苛刻与刻板的德国制造而享誉全球,德国为全球工业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国的德国在当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浪潮中也没有闲着,适时地推出了“工业4.0计划”的新战略。
引用百度百科中对于德国工业4.0概念的解释,即“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这条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2013年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上,而德国工业转型在各行业所产生的影响令世界为之震惊。
于是,在2015年,中国也适时地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发展规划,即中国制造2025,这份规划通过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来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和综合实力提升的目标。
而面对大跨步迈向工业4.0的德国,中国的制造业还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问题,目前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劳动力成本将成为当前限制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因素。
而在实现制造业与电子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结合的过程中,又催生出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而在这样一个新兴的跨界融合领域,又催生出了两个新兴的名词——众筹与创客。
为了重塑制造业昔日的辉煌,调整自身的产业布局,向更加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制造业迈进,由美国领衔的众多国家,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一场创客运动。
创客,即不以盈利为目标,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仔细分析这段话,前半句与后半句都十分重要。当初进军互联网的时候,杨致远和费罗并不是为了盈利,他们为了做免费的门户网站自己的心血,而在互联网早期,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开放、免费的商业模式,为他们积攒到了自己的客户,于是才有了现在的雅虎。
有些事情并非是为了盈利而选择去做的,只有这样,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创意才能够涌现出来,而不是产生之初就被别人觉得疯狂而被放弃。
在马克·哈奇的《创客运动》和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两本书中都提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创意,也许,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创意,通过去做,往往能够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闪亮的地方。
而另一个名词,众筹,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我认为,众筹是由创客运动而催生出的另一种筹资和投资模式,在这种投资模式下,人人都可以是创意作品的筹资者,人人也都能成为别人的创意项目的投资人。
于是一种新的资本流动平台开启了,Kickstarter、Indiegogo以及国内的点名时间,京东众筹等众筹网站的兴起同样也是小微企业及个人创新创业者的一个机遇。
如果能够抓住这股潮流,也许不但能够在互联网+市场中分得一笔羹,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双手改变世界,造福于人类。
2014年9月,李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投身创新创业的大军中,以创新带动创业,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变成宝贵的人才财富。“万众创新”的源头正是解放了普通人创新枷锁的创客运动,而“大众创业”的资本保障则对应着目前不断兴起的众筹模式和同样对创新创业产品抱有浓厚兴趣的投资公司。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了目前国家发展政策的导向以及互联网向传统行业发起挑战的现状,但这些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作为伴随着一波互联网浪潮步入大学,走进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我们,肩负着未来互联网行业国际创新型人才储备的使命,而尤其是作为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的一员,更是担负着大学工科领域教学改革试点的重任。
而这之中的嵌入式专业,则更是迎合当下时代发展潮流、关注度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但是,本应让更多的人感兴趣,投入热情与激情的这样一个专业,为什么却难以找到真的肯了解嵌入式,学习嵌入式的人呢?
有一位已经创业了的学长曾告诉我,在电子科技大学,只有两个专业,一个叫做EE(Electrical Engineering,即电子工程),一个叫做CS(computer science,即计算机科学)。
现在很多人由于自己专业的缘故,只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本专业,本学院,却忽略了整个学校的资源,软件的只做软件,硬件的只搞硬件,硬生生将二者剥离开来。
然而,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正是跨界与融合,如果还是以局限的眼光去看待目前所学的知识,是培养不出真正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
我很喜欢李言荣校长的观点,我们要做泛电子,泛信息化的人才,学硬件的要懂些软件,学软件的要知道些硬件,文科也要搞些理科,理科也不能完全把自己孤立开文科来。专业技能要有所突破,人文素养也要能够培养,文理兼修,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那么在我看来,嵌入式难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少前期的知识引导。很多同学由于不了解嵌入式,误以为它很难学,于是就选择了放弃,其实无论是什么专业,想要学好并不容易。
没有前期的知识引导,上来就是枯燥的专业课程,若不是真正感兴趣或对其有所了解的人,如何扛得住这样的冲击。
2.场地、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问题。很多同学希望学习嵌入式,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所需要的硬件设备。
而学校实验室里的设备由于使用年限和功能的问题,往往在开始时就浇灭了大部分人的兴趣和耐心。
3.专业理论课难度大,学习内容过于系统。中国大学的教育制度和学习模式是近代仿照西方教学模式设计的,而现在西方的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察觉到了一些教育模式上的不合理并进行了改革。
站在大学教育创新与发展最前沿的斯坦福大学近日提出了大胆的新设想,将本科学制由四年改为六年,学生不需要一直在学校里接受课程教育,可以选择任何时候进入社会工作或者回校学习。
由于通过对社会环境,市场等更加充分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巩固知识。
而当前的系统学习模式所带来的,则是由于无法快速通过实践和工程练习来巩固知识,导致学用脱节,一些本来非常重要的知识被快速地遗忘,于学生于老师,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4.项目开发周期长、所需知识较广。完成一件嵌入式产品并不像完成一件其他的作品那样简单,嵌入式需要机械、电子、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只有当这些知识被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一只有着共同理想,配合默契的团队,才能够真正完成一件完整的嵌入式产品。
也许开发一个嵌入式产品的周期,已经能够完成五十个安卓应用,一百个网页制作的任务了,这样漫长的开发周期也是让一些人选择退却的原因。
综上,无论是热潮还是寒冬,资本还是泡沫,未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仍是前途无量的,这不仅是政策的肯定,也是时代的必然。
而作为这波浪潮中的我们,是否能够抓住机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格局中留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看我们每个人对自身综合实力的考量了!
后记:曾经一直想要抽空写一点文字,记录一下自己的点滴思考,碍于各种琐事的缘故,迟迟没能动笔。
通过前段时间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我认为是时候、有必要将自己来到大学一年多来,与师哥师姐、老师交流也好,看杂书也好,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分享给大家,希望这篇小文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爱上这个行业,在兴趣中收获知识,从实践中品尝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