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人,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外部因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这个观点与《金刚经》里的道理相应)
问题是: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新教育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但是这条路上不同程度地有人停下来或者离开这条路。法师在讲佛经时开示道,人的根性有所不同,我认为这里面道理更深。不仅仅是决心的问题,还有根性、障碍和机缘的问题。)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扯出各种不能去做的理由。(的确是这样的)
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章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理由:首先要说的就是我这性格——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还好,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的。
哲人: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为什么讨厌自己?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自己的缺点,就如躲在自己的壳里不与人发生联系,就不会被人拒绝和讨厌。
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都是让人不接受自己。事实上,老祖宗在易经和禅方面,是教人看到和接受当下的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找到真心,去掉妄心。)
无论是自卑感还是优越感,只要不是病态,都是一种促进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长的刺激。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如何支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等。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真正拥有自信的人,不会自大。
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支配别人。
人生不是竞赛
人生不是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在意你脸的只有你自己。(亲爱的,门外没有别人——张德芬)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因私愤而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工具而已。
孩子有时候会通过恶作剧来捉弄大人,很多情况下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会在大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恶作剧。但是,如果在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孩子依然不停止恶作剧,那其目的就是“斗争”本身了。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假设你和朋友正在谈论时下的政治形势,谈着谈着你们之间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彼此都各不相让,于是对方很快就上升到了人格攻击,骂你说:“所以说你是个大傻瓜,正因为有你这种人存在,我们国家才不能发展。”
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纯粹想要讨论政治吗?不是。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中国古人智慧:不打落水狗,不与三季人说四季,有类似的道理。)
下一个阶段,就是“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比如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自残行为。因为孩子知道,父母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那么,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
一味地忍耐吗?“忍耐”这种想法本身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
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黄庭禅“宽两秒心自在”方法,训练人不为情绪操控)
没必要用发怒的方式来交流。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最终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并试图让对方屈服。而对方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
其实,承认错误不代表自己就失败了,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实现的。只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路。
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
人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人际关系有远近、亲疏(这是曾仕强教授的话)
工作关系
工作关系问题,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求职失败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怀疑工作的意义,讨厌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我见过有不愿意上班,一生靠打牌过日子的人;见过之前上班,被辞退后不愿意再上班,靠经营茶园过日子的人。是什么道理呢?有没有解决之道?)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事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在这个阶段的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就是那些被称为自闭的人。
交友关系
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是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真正的爱是这样的: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恋爱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亲子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
人生谎言:阿德勒把企业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对自己撒谎,也对周围的人撒谎。
比如: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改变了而已。
依赖人生谎言来逃避人生课题,不是因为沾染了“恶”,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我们要如何在看不见的命运之手和自主选择的勇气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