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做事的方法,是道理,是中国文化之心。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礼,便是由《礼记》而来。
《礼记》,它是由孔子向学生传礼,由孔门后学传承形成《礼记》,它成书于汉代,但起源于夏商周之礼。周公制礼奏乐,奠定了中华德制基础。孔子传《礼经》,后学赋《礼经》作之“记”戴德从中选85篇大为《大戴礼记》,戴上则选49篇为《小戴礼记》。《礼经》传至周朝被称为仪礼,后世将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源远影响。
而后更因郑玄所作“礼记注”,使《礼记》大行于世。更位居“三礼之首”。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指的就是《小戴礼记》,它的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因郑玄对《礼记》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所以《典籍里的中国》这一期便是以郑玄注礼的故事,带我们识读被后世称为“三礼之首的”《礼记》。
郑玄是一位伟大的经学家,也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好父亲。他爱书如命,可却遭人陷害,虽免了牢狱之灾,但也被禁在家中14年,这14年里。他注《礼记》对自己的儿子郑益的影响极大,而郑益也继承了郑玄“不学理,无以立”的思想和精神,在得知自己恩师孔融被困之后。明知此去凶险,还是义无反顾前去相助,最终战死北海,他用生命传礼于天下。
而如今我国各大学都以《礼记》为校训,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礼记》不仅了解古人的思想,也可鉴古知今,为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礼记》最重要的就是践行,若人人能以礼仪为本,则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