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or Die,这是BBC拍摄的近一个半小时的朗朗纪录片的片名。我觉得,这三个单词也是朗朗的父亲朗国任对朗朗管教方法的最精简概括。也是朗朗一次次突破自己打开新高度的最好概括。这里面,有不近人情的坚持,也透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杀气。说到底,这是父与子拿岁月和全部身家参与的一场豪赌,赌注就是朗朗能成为钢琴家。
按照朗妈妈的描述,朗朗2岁开始学钢琴,时至今日,他的艺龄已经28年了。平均每天朗朗练琴的时间都是6到8个小时。我刚满5岁的女儿坐在我的膝盖上,听到这里,惊得吐了吐了舌头。她才开始学钢琴不到一个月,已经初始了练琴的枯燥和无趣,并出现了轻微的抗拒。幼年的朗朗抗拒过吗?视频里没做介绍。但朗朗说,父亲母亲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把未实现的音乐梦想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从一开始就坚定的要把自己培养成钢琴家。这样的信念不是说说而已。朗爸爸有足够的坚持、魄力和韧性,为了让朗朗能够通过入学考试,他要求朗朗每天练琴十几个小时;为了给朗朗提供最好的钢琴教育,他辞职离家,带着朗朗从沈阳一路北上,甚至出国留学,寻访名师;为了给朗朗提供国际比赛机会,他不惜自掏腰包花费不菲,全程陪伴,从德国比到日本、纽约…..
后来朗朗遇到的老师里,有不少人很不赞同朗爸爸这种永远推着儿子去竞争去拿第一名的做法,但朗朗的水平、见识和影响力的确随着学习半径和比赛版图的扩大迅速得到提升。随之提升的,还有朗朗的文化素养和对曲目内涵的理解。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让国内外的听众在听到他弹出第一个音符时,就牢牢被吸引。同时,他也展现出活泼而健康的人文品格,能够熟练应对各种社交场合。朗朗成了知名的钢琴家和艺术家,朗妈妈也全职陪伴在他左右,和朗爸爸一起,把二人的整个人生都跟朗朗的职业生涯紧紧捆绑在一起。
有人问朗朗,朗爸爸教育他的方式在国外都可以构成虐待了,他自己怎么看?朗朗说,要不是这样严厉的培养,自己绝没有可能成长为今天的钢琴家。朗朗还在公开场合用英语流利的表达过,即便是再有天赋,也不可以忽略付出与成功的关系。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一步一步的积累。朗爸爸用了自己的大半生来做一场强势而笃定的豪赌,赌朗朗能成功;而朗朗则跟上了爸爸的节奏,自强而甘愿用近三十年的全身心投入迎来了赌局的大获全胜。
有多少人足够勇敢,足够坚持,敢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做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豪赌呢?
我们的孩子也许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天赋,我们也像朗朗的父母一样,在最开始发现他们的天赋时,忍不住惊喜,然后帮着他们找老师,报兴趣班。再然后,我们把孩子交给了老师,转身去忙自己的事业,让孩子去学习和练习。孩子开始疲倦,开始厌烦,开始出错,开始在我们的眼中变得平凡。接下来,我们说服自己,一开始或许是错觉,算了吧。孩子就一步一步走向了平凡了。我们也结束了最初的期待,回归到规律的日常生活中来。偶尔看见光环下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还不忘冷嘲热讽——即便这样又如何?他真的幸福吗?做个普通人挺好。
你不是他,你怎么知道别人不幸福?说到底,不过是不敢赌,赌不起的你我的酸葡萄心理罢了。我们没有朗爸爸对朗朗天赋的坚定信念,我们也无法像朗爸爸那样一直锁定目标、持续行动、深刻付出,我们只好拿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来安慰自己,告诉自己,哪里这么容易就成功了。的确,付出了不一定成功,可我们不这么付出,我们一定不会成功。
我看着视频里一段一段的演奏视频,看着钢琴前的演奏者从五岁的平头小孩,到十几岁婴儿肥的脸庞,到金色大厅里穿着红色唐装的少年,再到身着燕尾服指导孩子们弹琴的翩翩公子和朗朗老师,不变的是发亮的眼睛、沉醉的表情、翻飞的手指和起伏的身姿。我对朗朗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我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
的确,对于已经成功的人,比如今天的朗朗,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成功之后要做些什么。而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开始培养孩子的年轻父母,是时候,去想一想,该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在若干年之后成为一个成功的人。Do or Die。To be,or no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