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去的两年时间,线上和线上参加过我的训练营的小伙伴有20000多名。
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数字。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听完我课程的人朋友,大部分的人并没有成为专家。
这个问题我几乎每天都在想。
以至于我发现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很难再去讲课做分享了。
于是过去的半年时间,我停了下来。
我想重新当一个新手,我去参加了很多技能,然后重新开始学习。
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忽然想起我过去的程序员职业生涯。
过去的十几年时间我一直都是在做IT这个行业,从程序员一步一步,慢慢成为研发部门主管,总监。
但是,我记得我最开始的时候,写代码我是一点都不会的呀!
那我是怎么变成程序员这个领域的专家的?!
于是我去寻找答案,我问我的前领导,他也是我的师傅,我问他我之前是怎么成为的,他告诉了我:
“你小子专家个鸡腿,你那时候转正考试都没有及格!”
——嗯,显然这个答案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去找找我那时候读了什么书。
于是我找到了我的JAVA编程教材:《Head Frist JAVA》(翻译成中文,就是从零开始学Java)。
然后我发现了让我很沮丧的事实: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堆《Head Frist》系列的书!
敢情我那时候就是靠这样一本一本傻瓜书籍开始学的?!
3.
事实看来很清楚了,我真的是从这种类似漫画的傻瓜书籍开始成为一个专家的。
那这个系列的书籍是怎么写来的?
有没有方法?
或者有没有一本书或者文字讲他们是如何设计这本书的?
于是我找到了这个傻瓜专家书籍的策划人,她离开大众的视线10年之久,写了这本书《用户思维+》。
中文书名翻译的非常IT直男癌症,但是英文名字你们应该可以看到,这是一本谁看了会感兴趣的书:《如何让用户牛叉》!
4.
我平时读一本书的时间是30分钟,但是我花了两周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因为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如何让菜鸟变成专家的秘籍!
所以我今天要给你介绍一下从菜鸟变成专家有三个秘密,它们分别是:
- 专家练习有秘诀
- 专家的环境更好
- 专家懂得克服障碍
所以接下来我想用几分钟的时间,分别解释这三个方法;
让你可以有机会能更好、更快、更轻松地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5.
首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很多人都听过。
很多人告诉小六,我每天都读在读书,每天都在写文字,但是为什么我坚持了这么久还是没有什么效果呢?
刻意练习,不是刻意的练习。
作者让我们自己在墙上做三张白板,然后标明ABC。
A板上放的是你的现在还不会,但是必须要掌握的这个新领域的一堆技能点,我们称之为懵逼区。
那B板呢?B板上的就是你已经学了,已经入门的技能,我们可以叫入门板;
C板是精通板,也就是上面贴的是这个领域你已经精通的能力。
那ABC板怎么放在一起用呢?
我继续拿写作这件事情来举例。
一开始所有要学习的的写作技能点都在A板,也就是懵逼区;
比如写作:
你要学会写标题;
文章主题的结构思维;
你要学会做文章中的图片;
你还要学会讲故事;
你要学会如何去收集素材;
更重要的是,山口拓朗老师还会教你十几种拿来就用的框架,这些都是你必须要掌握的;
然后通过学习,一部分能力你已经入门了,这些入门便签,你就可以移动到B板,也就是入门区;
再然后,这入门区的部分能力中有的你掌握熟练了,你把这部分的放到C板,也就是精通区。
从A移动到B当然很简单,你学了就算入门了,我们过去两年应该报了很多班,学了很多课,嗯,应该大部分人学习的技能,都停留在入门区吧 ?
那怎么样才算一个入门的技能点是精通了呢?
评判的标准时,你是不是能在一个45-90分钟能完成,并到达90%的精准度。
比如,你能不能在90分钟写完一篇2000字的文章,并获得1W阅读量,1000个赞?
或者你能不能像山口老师一样,每年写两本书?
那你会说,我是还在入门级别啊,这个标准太难了吧!
是的,有点难。
但是在根本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情况下,你这时候做的练习就是无效的。
那怎样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拆解这个技能点,想象一个便签代表一个技能点,你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个便签切成几块小的。再对这些小块的技能进行练习。
比如你没有办法在90分钟写出一篇2000字的文章;
那你我就把这一篇文章的文章这个拆解:
- 15分钟在笔记本上先列出大纲;
- 60分钟,根据大纲写出初稿;
- 根据初稿,我能30分钟完成图片添加和文字修改?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刻意练习的标准,以及如何用ABC能力三区和技能点切割来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到达什么水平了。
6.
那你会说,刻意练习果然很不简单啊!
那有没有简单的轻松一点的就能学会的方法?!
有!
要讲清楚这个方法,先要讲一个养鸡场的故事。
在养鸡场,有一个非常苦恼的事情,就是在小鸡刚出生没有多久分辨是公鸡还是母鸡的要求。(是母鸡就留下来继续饲养,是公鸡就·· ·· ··)
早在上个世界80年代,日本就开发了这样一种快速区分的技术。
负责进行区分的老师傅,只要看一下刚出生的小鸡的屁屁,就能100%区分出来。
这种逆天的技能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大家想问这些师傅,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呀?!
师傅的答案很让人沮丧,我不知道啊,但我一看就知道啊!
你不知道你是怎么会的!?!
这种事情是特例吗?有,书上再举了一个例子。
二战的时候,英国有的市民用肉眼分辨哪些飞机是德国的敌机,哪些是英国自己返航的飞机。
后来英国政府说,这个技能太厉害了,来,哥几个来帮我们培训一下吧。
结果呢?
这些能分辨敌机的人,也说了一句:我不知道啊,但我一看就知道啊!
后来养鸡场的师傅是怎么培训新人看小鸡的屁屁的呢?
很简单,就是让新人一个一个去筛选,然后师傅只要站在边上对他的筛选结果给出判断:你选对了,你没选对,这个你选对了,这个对,这个不对~~~
英国人培训“飞机判断员”的方式也是这样,老师傅带着新徒弟,让徒弟去做出判断,师傅在旁边只需要说,对和不对,就可以了。
这叫做感性学习。
也就是说,你的大脑可以学习很多你学不会的能力。
高质量的感性学习是让大脑自己去发现背后的规律。而这样也可以的前提,就是,你需要有大量的案例来学习。
比如你想学会摄影的构图,那就提供几百张(不是几张)的构图专业的图片,给他看;
如果你想学会写标题,你需要每天看很多杂志,报纸,公众号的标题;
如果你想写一本书,你就多看真的很畅销的畅销书;
7.
讲完了刻意练习和感性学习;
那你会问了,道理我都懂。
但是为什么我一回到家,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做不到了呢。
所以,最后我要讲成为专家的最后一个秘诀,如何面对过程中的阻碍。
方法有两个:
- 直面阻碍(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很难,一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会有这么多难题了)
- 用第一个超能力来建立内在的成就感
所谓的直面阻碍,就是让自己在一开始决定要去学,要去做的时候,就很清楚的知道,这事到底难在哪些地方,并且清楚的知道,这些困难每个人都会遇到,并且很快会过去。
如学英语,语法这关必须要花几周时间,单词这关也要花很多时间,情景练习也会面对开不了口,说一口破烂英语的过程。
再比如学洋葱阅读,也是这样,一开始也会面临读一本书什么都觉得好,什么都觉得重要的“穷鬼思维”。
所谓的“第一个超能力”,就是先至少做好一个小的技能块。
我们前面讲到了一个大技能点你要是达不到标准,你就拆解,或者降低难度,如果降低难度了你能够做到很专业,那这就是你的第一个超能力。
比如在洋葱阅读课中,最开始的时候,不是让你30分钟读完一本书,而是10分钟读完一片3000次的公众号文字,并输出一张概念卡片。
所有的线下课程都会注意这一点,所以为什么线下课比线上课更有效,是因为线下课会根据我们学习的过程,设置成就点,让你每一个环节都觉得自己原来也可以。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这本书提到了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外在驱动是各种激励,和更大的目标;
内在就是成就感,自信力。
而这种内在的成就感,是不能给与的,只能自己激发。原来我也可以就是一种很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8
好,成为高手的3个秘诀讲完了。
我们回顾一下:
- 第一,要刻意练习,要用能力ABC白板和技能点分解来让自己的练习有高质量
- 第二,要用感性学习,用强大的潜意识帮助我们学习一些我们不能学会的东西
- 最后一个,就是面对过程中阻碍,我们清楚的知道会遇到哪些问题,然后要完成第一个超能力(哪怕它很小),让自己有内在成就感。
回过头来说这本书《用户思维+》,它是一本教产品经理如何设计产品的,但他也再告诉现在在网上做课程的(比如小六这种)人,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帮助用户获得成功。
所以我推荐这本书的目的,就有点像,我要告诉了你,我是怎么设计课程,如何教别人,如何赚钱的一样。
与其很多年后,你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痛骂小六原来如此;
还不如直接授人以渔,你自己看完,说不定自学可以搞定很多学习,更重要的是,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分享者。
“你的产品有多牛逼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用户要变得牛逼”。
终身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价值观一样的同行者,期待你能一起。
我是彭小六,这本书好像只印4000本,下手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