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玲子是我的表妹。
她大学学的是越南语。临毕业之际,有两家企业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一家是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制造型企业,提供的职位是驻越南办事处的总务专员;另一家企业是家喻户晓的跨国公司,给她的offer是越南语翻译。
两家企业的薪水待遇差不多,区别是前者需要常驻越南,后者不需要外派,工作地点固定在国内总部办公室。
于是,家里人都希望她选后者。她的母上大人,我的舅妈,是这样说的:“女孩子家家的,去那么远做什么?人生地不熟的,遇到事都没人搭把手,得吃多少苦?!”
但她最后选择了常驻越南,并且合同一签就是三年。
02
知道了这个“噩耗”之后,舅妈真是肝肠寸断,夫妻俩苦劝半天无效后,开始发动全家族的三姑六婆们,轮番对表妹进行软硬兼施的“全方位轰炸”,却始终无法撼动表妹一丝一毫。
因我自小与表妹亲厚,最后舅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但我了解表妹,深知她的执拗个性;况且我也认同她的选择,觉得既然学了外语,如果有机会到以这个语种为母语的国度去感受、历练一段时间,何尝不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不过为了给舅妈一个交代,我还是特意约了表妹出来吃饭,把家里人的想法又给她说了一遍。最后我对她说:“家里当然是为你好。但是我个人是支持你这个决定的。只是你去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到了越南就没家里这么舒服了,难免会吃些苦……”
表妹对我一笑,说:“我爸我妈从小老跟我念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只不过出个国,大家就怕我吃苦了,也是醉了……况且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刚过去肯定会苦一点,但在那边锻炼的机会也多。我都想好了,如果去了越南,发现那边不如我想象中那么好,我也不过咬牙坚持三年,以后靠着这份经历,回来也不愁没有好的工作……但是我要是直接就不去,在国内能有多大长进?我怕以后自己会后悔……”
于是,表妹义无反顾奔赴异国他乡,一干就是三年。
03
第一年春节她飞回来时,人黑了瘦了,把家里人心疼得不行。而我也在与她的闲聊中,听到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她一个人在越南街头办业务时,被骑着摩托车从身后擦身而过的飞贼抢走了随身包包,她整个人也在撕扯时被强大的惯性带倒在地,摔得鼻青脸肿;比如中秋节时整个办事处就剩她一个异乡人独自加班,晚上还因吃了不卫生的街头快餐而惹来急性肠胃炎,一整晚上吐下泻个不停……
听着她轻描淡写地说着这些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苦难,我忍不住瞠目结舌,说:“要是不行就回来吧,这也太苦了……”
表妹沉默了一会,对我眨了眨眼睛说:“这些都是刚去那会儿的事了,现在什么都熟悉了就好很多了,而且这份工作我觉得还挺有挑战性的呢!”
后来,表妹真的在越南干了三年。合同期到了之后,表妹没有再续签,她带着这几年在越南历练出来的干练气息,还有一个在越南认识的、感情甚笃的中国男友,翩然回国,并很快在国内找到了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位。
04
如今的表妹,早已结婚生子。在孩子的满月酒上,舅妈笑得合不拢嘴,频频说着:“我说了还是在国内好吧,前几年你非要跑越南去,平白受了多少罪啊……”
我看着表妹笑而不语的圆润脸庞,在心里帮她辩解到:哪里有平白受的罪呢,要不是那几年在越南受的历练,现在这个独立自主、自信美丽的表妹是从哪里来的?
是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过往的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每一个不同的选择,均指向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我们读书时选择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那么就有可能与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如果我们在一所就连自己也看不上的大学虚度四年,那么毕业就失业的概率当然会大很多;如果我们在择业时,光顾着挑那些看着轻松省事的职位,那么有可能在五年之后才蓦然惊觉这些年来自己只是虚掷了光阴;如果我们在恋爱时,更多地看重对方的家境和经济条件胜于人品才华与是否相爱,那么很有可能会与真挚的爱情和真正的幸福擦肩而过……
反之,如果我们早早就能明白读书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老师,而纯粹是为了自己能够走得更远、将来的人生选择能够更多;如果我们就算身处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学校,乃至早早被迫辍学养家,也能有“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清醒认知;如果我们能在毕业前就先想明白“工作”之于我们的意义,只是提供物质来源,还是更应关注成长成就自己;如果我们遇见一个人,用的是人格和心灵的相互吸引、而非身家地位来度量取舍……那么,我们会不会在人生的前期,多一些埋头努力的自觉、多一份成全自己的拼劲、多一种不怕吃苦的心态、多一条通向幸福的小径?而我们后来的人生走向,又会有着怎样的转折与不同?
05
在我的周围,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出身平凡、天资平庸、运气平平的普通人,其中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都在重复父母辈的人生轨迹,过着虽不满意却无力改变的庸常生活。只有少数人能够摆脱家族命运的强大惯性,超越与生俱来的内外因素的局限性,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我那从赤贫山村走出、依靠二十年的独自拼搏,终于完全融入一线大城市的二舅;还有我那读书时只是班里中等水平、最后却成为班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最终在省城安居乐业的三叔;还有我婆家一个远房叔伯,小学都没读完就辍学外出打拼,最后成为全家族“最有出息”的土豪……
是这些人的天赋更高、运气更好吗?不尽然。当我把他们的人生经历放到一起来思量,我发现虽然每个人的际遇不同、追求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永不畏难,不怕吃苦,甚至有时还会“自讨苦吃”!
就像我的二舅,我妈有一次曾经说起过,说当年二舅高中毕业时曾经有机会到县城里去接替一个亲戚的“铁饭碗”,这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同龄人中,是“天上掉下的一块超级大馅饼”。然而二舅却一口回绝了,主动选择当时看起来毫无希望的高考,当他考上大学离家时,身上穿着唯一一套没有补丁的衣服、怀揣家里东拼西凑的几十块钱,就这样身无长物地奔赴远方,忍饥挨饿地奋斗了很多很多年……当时大家都说他是“自讨苦吃”,就像后来家里人评价表妹的选择一样。可是,我们焉知不是他早年自己选择的那些“苦”,为他奠定了今日所有人艳羡的那些“甜”呢?
我越来越以为,中国祖祖辈辈教育晚辈的那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的是至理名言(虽然年少时像所有孩子那样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至少普遍适用于无权无势无财的普通老百姓们,我们应永远坚信奋斗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们打“翻身仗”的最大的筹码。
想起蔡康永那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所以,我们年轻时如果能先学会“自讨苦吃”,以后真的有可能少吃点苦,多尝几分甜哦!
最后,用英特尔前CEO葛洛夫的这一句名言与正在奋斗中的你共勉:
“当我不知道答案时,我总是选择更艰难更痛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