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读了《了凡四训》后,我就有了游栖霞山,瞻栖霞寺的心愿。从心而讲,也希望能像了凡一样在这里遇见高人,得到高人的提点,使内心获得升华、境界得到提升。
幸运地是,我终于在2024.10.20号有机缘参访栖霞山。栖霞寺就坐落在栖霞山的中峰西麓。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栖霞寺。到景区才知道,栖霞寺还是三论宗的祖庭,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刻着“栖霞禅寺”几个大字的牌坊,左右两侧的对联是“千佛名蓝朗公说法宗三论,六朝圣迹仰祖印心属二伽”,再外侧还有一副对联“隋塔唐碑留圣迹,龙蟠虎踞护名蓝”。
继续往前行,便是栖霞寺的大门。古时栖霞山称为“摄山”。门上的几个大字为“摄山栖霞寺”,摄山二字保留了古时对该山的称谓。左右两个门上,镶刻着“登菩提道”和“入般若门”有佛教文化内涵的题词。跨过大门便是“彩虹明镜”。彩虹桥毁于清咸丰兵燹,20年代重建,恢复原貌。此后桥、亭又历经修葺。1981年,一度发生明镜湖湖床塌陷、彩虹桥折断、彩虹亭坍塌的罕见现象,“彩虹明镜”一时消失殆尽。1991年,“彩虹明镜”复建工程正式启动,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镜湖呈方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翘角飞檐,其上“彩虹亭”三字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题写。彩虹桥曲折临波,与亭连为一体。湖边竖有一碑,高2米余,正面刻“彩虹明镜”
穿过该景点,就可以远远地看到栖霞寺主建筑,上面刻着“栖霞古寺”四个大字。登向主建筑的台阶右侧立了一个碑,上面刻着“三论宗祖庭”,栖霞古寺向游客传递了历史的沧桑与巨变,“三论宗祖庭“也见证了栖霞寺的佛教地位和辉煌历史,也向游客传达了栖霞寺厚重的历史文化。继续向前可以看到有两个大象各背着一个瓶子伫立在左右两侧。穿过主建筑后,映入眼帘的是栖霞寺正殿:毗卢宝殿。佛教常说的“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用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来象征。毗卢佛即是真理与智慧最高的结合,故称“法身”,是一切佛的根本。
毗卢宝殿后面是,隋代文帝敕建的舍利塔,起初建立的塔为木塔,早已坍塌毁废。现存的石塔则为南唐时高越、林仁主持重修的。塔筑于条石铺就的平台之上,外有石雕围栏。塔基须弥座上下迭砌六层,一、二层侧面雕花卉、波浪、祥云、鱼虾纹饰,三层则雕覆莲花瓣。四层为塔座束腰处,各面浮雕释迦八相图画,再现了佛祖从投胎降生到涅槃的八个场景。五层侧雕花纹,而区别于塔座下面几层的八角形平面,六层则为圆形侧雕仰莲花瓣。毗邻舍利塔,在舍利塔后侧的是千佛岩,也称千佛崖或千佛岭,是南京唯一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早于洛阳龙门石窟17年,晚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31年。千佛岩现存石窟佛龛200多个,石像500余尊,大小不等,错落有致。舍利塔和千佛岩是栖霞寺的标志性和代表性建筑,见证了这栖霞寺的厚重的文化。
同样,栖霞山的景色也非常值得一观。继续向后山走去,看到乾隆行宫遗址。栖霞山乾隆行宫于1751年开始动工建设,历时6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时所建行宫中最大的一座。该皇家建筑在咸丰年间毁于一场战火,现仅存遗址。所谓的遗址其实就是在行宫当时可能的所在地立了一块倾斜的石碑,画了一幅想象中的行宫轮廓,并依据《摄山志》记载的资料对行宫做了简介。
在栖霞山意外之喜是,栖霞山和茶圣陆羽也有深厚的渊源。公元758年陆羽至栖霞山,寄居栖霞寺。唐代诗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中称:“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说的就是唐代陆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之所以关注陆羽是因为张老师在境界中看到了陆羽,知道他成仙了,我也因此对陆羽前辈升起敬仰之心。
行至后山中,终于看到了了凡问道所在地。只是这里再也看不到了凡先生问道云谷禅师的遗迹,有的只是后人根据历史资料还原了了凡问道的石刻场景,即了凡先生与云谷禅师对坐,中间有个石几,了凡先生合掌顶礼,云谷禅师做开示。幸亏了凡先生记录了了凡问道这件事,否则随着岁月的流失,我们谁也不会想到有此还有如此禅机。这也让我引发了感慨,世人总是拘泥于自己的小世界,为了功名利禄勾心斗角。殊不知,随着时间的湮没,我们也会回归到大地,成为其中的一粒尘埃。我也因此感悟,我们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修行,提升生命的能量,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
栖霞山在地理位置上毗邻长江,位于长江的南岸。当年秦始皇南巡时,曾经登上栖霞山(当时还成为摄山),临江而观。我也很幸运到始皇临江处,以观沧海!在茫茫的长江上可以看到远处不计其数的轮船在航行。长江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承载着劳动人民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任。
感觉这次栖霞山之游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