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课后所获
由素材到归纳总结,由量变到质变。我发现自己还只是处在收集有感触的低级阶段,那就做低级的事吧。
吴正宪——《问题解决—归一问题》
一、设计层层递进,思维螺旋上升
师:12件衣服有多少粒扣子?你觉得还需要什么条件?(一件衣服有多少粒扣子。)
师:你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孩子如果是100件衣服或是飞机,你能跟画画一样详细地画出每一件衣服的细节吗?(用简洁的符号)
总结:由图(画衣服)——简便图(一个圆代表一件衣服,上面画5个点点代表扣子)——数(1+2+.....+99+100)下面用大括号)——数组合(24—12,?—12)
二、板书抓关键,关系显特质
“1” 解决问题 “多” 关系
1个碗 阅读与理解
1小时候 分析与解答
1件 回顾与反思
三、学生的花儿开了,老师的脸儿笑了
四、两手准备,未雨绸缪
直观——数量——图示——关系——抽象出公式,在练习过程中,PPT出现问题,吴老师早作好准备,把写好的题目贴到黑板上,想得周到,事虽小,但很重要,因为在那种场合出示不了题目,老师会心慌,不知道接下来用什么方式弥补。如果在黑板上抄写,时间不够,会影响书写的美观。
五、“他”变“你”,理念转变
面对四位同学的作品,吴老师开始组织学生们欣赏不同画法的优缺点。
生1(指着S1的作品):他画的……
吴老师:不是他,是你画的。
生1(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把盯着作品的目光转向了作者):你这种画法太麻烦了,今天咱们讨论的是衣服,如果换成飞机、坦克,那不是更难画了嘛。
S1:谢谢你,我知道了,下次我会画简单些。
……
在之后的交流中,每当学生说“他的作品”时,吴老师都会善意地提示学生们改成“你的作品”。
由“他”变“你”,一字之差,带来的是迥乎不同的目光、情感。每当学生说“他的作品”时,眼中盯着的是投影上冷冰冰的作业本;改说“你的作品”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抬起头,眼中是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成长的同伴。
由“他”变“你”,一字之差,传递的是相差甚远的教育理解和观念。说“他”时,这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说“你”时,却是学伴之间的对话。“儿童立场”或许就藏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一字之差上。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那是“谁”与“谁”之间的分享呢?师生之间的分享,应该有;但生生之间的分享,更高级,更迷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分享的过程中,应该让儿童站立在课堂的最中央。此时,我们最能听到他们生命的拔节声。
由“他”变成“你”,吴老师有意识地“退出”,站在最外侧,看着讲台中央的学生,那场景“就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