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秦国武安君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占领野王,阻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韩王为了缓和与秦国的紧张关系,派使者前往秦国请罪并请求和解,条件是韩国把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
上党地区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东南部,其地理位置重要,且资源丰富,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是秦赵之争的焦点,可以说谁占据上党,谁就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
而秦国此次攻占韩国主要就是为上党,韩国此举正中秦国下怀。
然而,上党的新任守将冯亭面对虎狼秦国的威胁,他不愿将本国的土地拱手让给秦人。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且惊人的决定,就是采用“驱虎吞狼”之计,率领上党军民投降赵国,希望借助赵国的力量来抵御来自他国的威胁,从而减轻韩国的压力。
冯亭此举果然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虽说冯亭的计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韩国的灭亡,但也导致了赵国的大规模战争和重大损失。
而在长平之战中,冯亭本人也兵败身亡。不过这是后话,我们接着看赵国。
冯亭派使者到赵国,对赵孝成王说要把上党之地奉献给赵国。面对天下掉下来的“大馅饼”,这突如其来的“好事”,赵国君臣有些不知所措,他们对这块即将到嘴边的肥肉不知是接还是不接?
于是,赵国国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而冯亭献上的这块“肥肉”,犹如烫手山芋,赵国君臣意见并不统一。
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他认为赵国如果接受上党,必然会引起秦国不满,但是赵国并不具备战胜秦国的条件,显然是引火烧身,所以坚决反对赵国接收韩上党。
但是,年轻的赵孝成王却认为,相比于动用百万大军,历经多年攻战却未能攻下一城,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获得十七座城池,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
然而,作为决策者,赵孝成王应该考虑更长远的战略影响和潜在的风险。虽说这是短期获利,但利益与风险并存,这利益的背后隐藏的或许是不可估量的风险,对此他需要深思熟虑,但赵王似乎并没有想得那么远。同时,平原君赵胜、赵禹也赞成赵王的想法。
最终,在平原君赵胜的提议下,赵国决定接受上党,并派遣廉颇带领五万军队前往接收,同时开始协商如何救助韩国,而此时上党之地已经被赵国控制。
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眼瞅要到手的上党就归秦国所有了,结果赵国横插一杠子,占了个大便宜,这让秦昭襄王怒火中烧。而秦、赵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全面激化。
这时,范睢建议秦昭襄王以此为借口,乘机出兵攻打赵国。
于是,公元前261年,秦王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直趋荥阳,威慑韩国;次年初,秦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由太行一路袭击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入赵国。
秦国大将王龁速战速决,上党赵军兵力不敌,很快王龁就攻克并占领了上党 。
待到廉颇到达上党的时候,上党已经失手。无奈,廉颇只得退守长平。长平就是今天山西省高平市。
应当说,这是一个无奈的战略选择,但同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长平是战略要地,且易守难攻,只要守住长平,秦军就无法彻底守住上党,而国都邯郸的安全便可以得到保障。以说,这是一个经验丰富老将的正确选择。
同年四月,也就是公元前260年四月,王龁奉命指挥秦军向驻扎在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率赵国大军迎战。
至此,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大型歼灭战——长平之战爆发。
那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厄运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