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的教材
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课堂中,教科书几乎是无所不在,而且历久不衰。教材(教科书)尽管在学校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教科书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之间,教科书的研究文献几乎销声匿迹”。直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课程的兴起,才开始关注教科书及其内容品质的问题;而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教科书加快了进化的步伐,进入“后教科书时代”。然而尽管如此,“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21世纪都有它们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印刷教材,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们不能专注于新兴媒体而忽略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内容陈腐,面目可憎。只有骨骼,没有血肉。正如当年杜威指出的,“旧教育的主要成分是陈旧呆板和毫无生气的教材,进步学校要从这些教材中解脱出来,是正当而合理的,这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今我国的课程教材改革面临同样的课题。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一纲多本”的教科书政策,就是旨在因应我国地区差异过大,打破我国中小学教材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材垄断、教材划一、教材陈腐的积极的政策。教材设计归根结底不仅取决于我们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和人类知识遗产(科学技术和艺术发展)的认识,还取决于对学习者“学习”的界定。我们设计什么教材,不仅与学习者学习什么内容相关,而且与学习者如何学习有关。亦即关系到适当环境中信息的选择、安排与传递,以及学习者与信息互动的方式。在心理学中,不同的学习流派对学习有着不同的认识。行为学派着重对学习者外在行为的控制,认知学派强调内在的或由学习者主导的心理过程。这样,认知学派不像行为学派那样把学习的定义局限在可观察的行为内。而建构学派则强调,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套对信息世界的解读。教学的目标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解释信息息。教师的角色并非传达事实而是提供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过,不管行为学派、认知学派、建构学派或是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都认为,优质教学应当包含如下几个特质:“主动参与练习、个别差异、反馈、实际情境、社会互动”。这样,我们就不难引出优质教材的基本条件:“要求学生在同自然、社会、文化的环境(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内部世界)中发现意义,对它产生兴趣和疑问,展开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提升理性的、感性的、技术的认识,谋求‘知识整合”。…儿童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和在学科教学中获得的“学校知识”激发他们的思考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联起来了。”
实践经验表明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改编优秀教材对推进教学改革和塑造课程特色具有其独特功能。在整体上塑造出以教材为媒介的国际化、以教材为导引的时代性、以教材为基础的多目标性的特色。并体现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 教材的选择是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教材是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学者乔伊斯和韦尔(Joyce & Weil)等人提出的:“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的课业、选择教材、提高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一书,对22种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并用较为规范的形式进行分类研究和阐述,“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大部分学科都把教科书或教材看作重要的或核心的学科课程资源,强调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科书和相应的补充或指导材料在目前课程改革中仍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基于此,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外国优秀教材所长可以有效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构造课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