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临近期末考试,儿子中午和我聊起考试的事儿,他说:“我们班XXX她妈妈告诉她‘期末考试要是两门课都没有考到95分以上,我就把你剁成肉泥浆’”。
听到这句话的刹那,我异常震惊。
“剁成肉泥浆”这么恶毒的话语,作为对孩子考试的威胁,孩子幼小的心灵要承受多大的伤害。
也许,这个孩子幼小的心里,早已埋下了恐惧、害怕的种子。
她必须以刻苦学习、考得好成绩来免于家长的恶毒责难,在谨小慎微中慢慢长大。
“你要是考不好就别回家了”!
“生你这样的孩子真是丢尽我的脸,你还不如去死”!
“你听不听话,你再不听话,小心我打死你”!
......
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在我们的耳边经常能听到?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用难以抑制的恶毒语言来威胁孩子。
有些父母,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加,以暴力达到孩子顺从自己的目的。
02
最近一则新闻,让我看了之后倍感心塞。
美国一对华裔夫妇在自家开的餐厅里,将自己5岁的女儿艾什莉殴打致死,并将女儿的尸体藏到厨房的一个桶内,用盐掩埋后放在冰箱上方,随后报警,谎称女儿失踪,还试图误导警察。
在孩子父亲报警的次日,警察在这对夫妇经营的餐厅内找到了女孩的尸体,随后这对夫妇被法院逮捕。
法庭文件表示这对夫妇曾多次虐待自己的女儿。
女孩母亲称自己在“盛怒之下重殴女儿头部多次,直到女儿口吐绿色液体”。
最终母亲陈某被判22年监禁,父亲赵某判处12年监禁。
该案件震惊了全中美,在庭审现场,法官表示:我很难相信,你女儿的恐怖经历。不管关你多少年都不够,关你100年都不够!
真是地狱坦荡荡,魔鬼在人间啊。
网友的愤怒不可遏制。
“虎毒不食子,太恐怖了。”
“真的是亲生的吗?”
“天哪,她是如何下得了手的?”
“禽兽不如,枉为父母!”
“这对父母的心理得有多扭曲,既然觉得孩子是负担,当初为何要?要了就是用来撒气?可怜的孩子,被亲妈打死被爸爸装进容器,你得多害怕,流了多少泪,你已经从恶魔手中解脱,愿你下辈子投胎进个好人家,有一对疼爱你的爸爸妈妈,再不用害怕。”
......
如果说近一时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让大众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堪忧,那么这对夫妇亲手虐死自己女儿的行为,则让人彻底怀疑人性的善恶了。
为人父母,是唯一不用资格验证的身份,生了孩子就自动获得做父母的资格。
许多父母真的不配称之为“父母”。
03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给予孩子天使般的爱,将孩子当做上天赐予自己的一份礼物,一起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虽然辛苦,可也幸福。
也有些父母,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呵斥打骂,让孩子生活在父母的威胁恐吓之下,没有尊严,没有做人的快乐可言,更别提感受亲情的温暖。
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专门用来吐槽一些不称职的父母,如何毒害自己的孩子。
在这个吐槽专区,可以看到各式各样虐待孩子的父母。
这些父母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性劣行,比如愚昧、贪婪、歹毒、心胸狭窄、狡诈多疑、好高骛远、胆小怕事、暴躁鲁莽、仗势欺人等等,在自己孩子面前最真实地展现着,孩子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04
上大学期间,宿舍里的八个女孩,室友小艾是最不喜欢回家的一个。
每逢学校放假,宿舍里的女孩一个个兴奋的像冲出牢笼的兔子,着急回家见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
唯独小艾无动于衷。
就连过年,这个全中国人最重要的团圆节日,五湖四海的中国人想尽一切办法回家过年,但小艾却一点回家的念想都没有。
据小艾说,自小父母关系就不好,父母一吵架,老拿她当出气筒。
她一不顺父母的心,父母对她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臭骂,一顿毒打。
为了能尽早离开这个让她痛苦的家,她暗地里发誓,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刻苦学习,将来考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离开这个带给她伤害的家。
她也如愿以偿,考上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从此不用再见父母永不停歇的硝烟战场,不用听他们骂她的那些恶毒的语言,也不用再受父母的皮肉之苦。
她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的。
虽然父母给了她生命,却从来没有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相反,从小到大,她都是在父母的辱骂和殴打中度过。
“父母给了我生命,也让我讨厌带给我生命的父母。”
小艾说。
05
为什么有些父母要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甚至将自己的孩子毒害致死呢?这让许多人痛心和不解。
家庭心理专家认为:
[if !supportLists]1. [endif]生存压力让孩子们成了父母的“出气筒”。
许多对孩子施加暴力的父母文化素质不高,都来自收入不高的打工家庭。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在工厂打工,无论居住条件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社会的底层。
生存的压力让他们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找不到压力释放的正确渠道,自己的孩子稍不听话,便成为他们的撒气对象。
美国被虐死的5岁女童,其母亲陈某在警方调查供述“她只有两只手,不是四只手,又要在餐馆工作,又要照顾孩子,事情太多。”
所以在女儿不听话时,陈某对女儿重度殴打。
2.施暴者往往受过父辈的施暴,他们行为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潜心理”。
所谓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家庭。
如果一个孩子自小受到自己父母的暴力殴打,他长大后也极有可能殴打他的孩子,他就会从一个家暴的受害者演变成一个“施暴者”。
这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潜意识”的心理行为。
除此之外,他们也往往受到父辈们“棒子”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出孝子”,从而将暴力行为延伸到自己下一代。
3.“孩子是自己的”的强权教育的“霸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更是孩子永远的榜样。父母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权利与义务,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理,让很多家长会有一种“孩子是我自己的”的强权教育的“霸意识”。
在教育孩子上,他们是想骂就骂想打就打,只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而忽略了孩子的主权意识。
孩子从出生的那天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法律也赋予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
而这一点正是父母所据为己有,感觉到打孩子就是在打自己的东西,既然是自己的东西,就任由自己处置。
4. 存在法律对“家暴”的制止不力的侥幸心理
我国虽有《未成年保护法》《婚姻法》等多部明确保护孩子的法律法规,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真正能给到施暴者以法律制裁的,还不足以严厉,而等达到犯罪的程度,孩子就彻底成了“牺牲品”。
更何况,在我们的周围,绝大多数人遇到“父母打孩子”的事情时,都会助手旁观,而认为是别人家的家事。
加之,家暴发生的场地是在家里,注定了它的隐蔽性,也给取证带来一定的难度。
5. 孩子幼小不敢反抗,其他家人不敢吭声,助长了施暴者的“惯性”。
纵观虐童案,绝大多数父母施暴行为都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的、习惯性的。
这是因为作为受害者的孩子年幼不敢反抗,其他家庭成员迫于施暴者的暴躁脾气而不敢吭声,都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也纵容他们养成了打孩子的“惯性”。
在这起美国华裔夫妇虐童案件中,陈某也曾多次虐待5岁的女儿。
6. 夫妻关系的“恶变”引发的仇恨
夫妻关系是孩子一辈子最好的礼物,孩子更是夫妻关系的“晴雨表”。
只要一不听话就会挨打,这些看似是孩子自己的行为引起,而从深层次来说,与夫妻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在具有虐童倾向的夫妻关系中,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沟通模式,更没有一套适合彼此的夫妻冲突化解模式,夫妻关系自然就会有一种潜在的危机。
每一个虐童案的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个足以让我们震撼的故事,都能让看到一些不健康的夫妻关系。
在这起虐童案件中,心理专家也评估认为陈某受到她丈夫的肉体和精神上的虐待,使她处于焦虑、失望和恐惧中,在极端生气的情况下将女儿殴打致死。
陈某也告诉心理专家,她不想说出真正的事实伤害丈夫。
06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给予一个独立生命的尊重,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是每一位父母所应具备的基本意识。
做父母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修行,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父母以极大的耐性、智慧、包容和爱,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5岁的艾什莉去世后,许多美国民众在她家的中餐厅门口,为她送上毛绒玩具、鲜花。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孩子,愿天堂没有伤害,只有爱你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