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在进行小一资料审核时,发现了很多单亲家庭。我想:是三观不合?还是曾经的人格教育缺失导致?那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现在能为社会、家庭教育做点什么呢?
首先,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超能力?各方面有很高造诣?几乎不去奢想,因为大部份孩子是一名很普通的孩子。家长们大抵希望他们能比同龄人更有成就一点,更幸福一点,在成长的道路上干着自己喜欢的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等的难。比如家长喜欢为孩子设立各种计划:进入名校,有更优质的学习环境,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帮助购房,挑选媳妇,成家生娃,有能力的甚至支助创业…….桩桩件件,该不该的都在着手掌控及规划孩子的人生之路。这些看似负全责又美好的出发点,往往在整个计划中,出现一点点的偏差,家长就会表现焦虑,既而打压,指责,甚至动粗相向。例如,小明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一所名校,结果孩子在负担沉重的学业中,难免会逃避,躲着玩。家长发现后就无法接受,开始对着孩子说道理,说不听改为吼,甚至威胁。为了赢得更多的时间,把孩子生活琐碎照顾得无微不致,专人专车接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冲凉都准备好衣物,只为省一点时间。使孩子成了所谓的“读书官”;为了成绩上升,逼着上各种辅导班。总之,只要有可能,想尽一切办法。
一、案例描述
真实故事分享。
——渴望被看见
A同学在班级里成绩平平(偏后),这也很正常,字写不好,也不足为奇,而且家长每天晚上让他练习字私发给我,家庭作业很少有错。但我总感觉这个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什么“绊脚石”让他走不远。
今天第四节课约谈了一个家长,将近1个半小时的谈话,既惊到我了,也吓到我了,同时也深深地困住我了。家长几次想流泪,都在极力地克制自己。我递给她纸巾,说,有泪就流吧,因为流泪也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法,是疗愈排毒的过程。但最终没流下来,我看到了她身上背负着多么沉重的枷锁。临走时,她说今天感触很深,收获很多,希望后期有机会走进课堂学习。
家庭情况:A同学在一4班,还有一个妹妹,妈妈全职家庭主妇,爸爸客家人,7点回家,收入不高,靠的是把原来的房子卖了过日子。妈妈:希望尽力呈现最好的状态给到家里,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跟老公吵架,也从来没有表现出怨言,每天默默地接完幼儿园的妹妹,再接大儿子。
5:00到家吃水果休息
5:30去琴行练习钢琴(离家走20分钟路)
6:30到家妈妈做饭,孩子做作业
7:30左右吃饭
9:00前孩子写作业,妈妈哄妹妹睡觉
9:00检查孩子的作业。
二、分析诊断
1、父亲的缺席。父亲回到家除了手机,大部份时间在客厅玩游戏。还声音很大,影响孩子学习和睡觉。孩子不在时大吵摔坏过电脑。
2、你想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你认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快乐吗?因为妈妈一直都活在不开心和焦虑中,所谓的不在孩子面前不吵架,你就认为孩子感受不到那种冷漠吗?
3、真正给到孩子学习写作业的时间只有1个半小时不到,对于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差不多要这么多时间呀(因为有规定的阅读作业、英语的一起作业、手工作业),你认为自家(成绩偏落后)的孩子能做到弄懂知识点吗?每天在过着被动的学习模式,每天有忙不完的作业,长期下去会不会厌学呢?难怪A同学说:“我好想回到幼儿园呀,因为不用写太多作业”,真的是作业太多吗?
4、爷爷跟他家住得很近,可从来不来往,有次见了面,爸爸也不主动打一句招呼。奶奶是得抑郁症自杀的。这种轮回又在妈妈身上重演,只是妈妈的家庭非常健康,从小到大给的爱足够多才让妈妈到此断了“轮回”,才走出那种阴影,还会不会遗传到第三代儿子的身上呢?想想都可怕。
妈妈自认为自己够强大,自认为自己能处理好一切,都处在自以为中,都在强撑着。我听了好难过,也为她感到伤心。因为我感到她内心的无助,只靠着一份对孩子的执着强撑着。哪一天孩子跟同龄人比落后时,我真不敢想象妈妈能否承受得住。曾经二胎时得压抑症想自杀的行为还会不会复发?(当然是最悲观的假设)
中午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每天中午我都睡不醒,直到上课铃响才勉强起床。可今天因为她的到来,我晚睡了近20分钟,就因为一个小声音,让我立即很精神地坐在了电脑前,我为什么会这样精神?我仿佛有种很强烈的使命感。我要帮助她。
三、疏导过程
我跟家长的交流:
1、告诉她,你不可能改变老公的行为,但你可以跟他商量,他能为这个家做点什么?如果实在不能做什么,你邀请他打游戏时戴耳塞?(他老公说不舒服,不愿意),或者把电脑搬进房间内玩,不影响孩子,她说线在外面,我说可以牵进去呀,人是活的呀。可不可以请他帮忙做点家务(他说不能辅导作业,不然儿子被打得很惨,那就做点他能做的)。
2、你能不能调整一下时间,让孩子的学习时间多一些,所谓的钢琴他没有抵触也没有喜欢,占用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虽然只练习40分钟,去来的路上花了不少时间。还有回家休息时间也要缩短。腾出更多时间,只为留给孩子自己多一点思考与订正错题的深入掌握,虽然答案都是对的,但都是他不懂的也没用。还有孩子的阅读时间也没有,玩的时间一点都没有,学习上亚历山大,没有乐趣,生活中也没时间找乐趣,整个人都在被动状态,他的童年快乐吗?他自信吗?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习的成绩,还有自主的空间。他都失去了自我,还哪有幸福可言,他如何成为阳光少年?我不敢说学钢琴不好,但对于他现在的状况真的不合适,可以选择周末上一点其它兴趣爱好也可以,不要用钢琴天天耗很多时间来“淹没”了他,让他喘不过气来。
3、家长要学习,要有自我反思问题的能力,要有一双慧眼,透过外在的行为,看见孩子的内在。比如,孩子说“我好想回到幼儿园。”家长的做法是:你现在是男子汉了,怎么能这样呢?你要象其它孩子一样以学习为主…..家长看不见孩子背后的无奈,家长都在说着很有道理的废话。如果你再继续这样下去,后期孩子肯定选择不说了,你什么都不知道了是不是更可怕呢?
4、要有情绪流通的发泄口,一味地压抑,后果很严重,哪一天突然爆发,可能就是家庭的灾难。情感如何疏通,有很多途径。比如找朋友倾诉,逛街,听音乐,写作,看电视剧,运动,买好吃东西,撕纸,砸东西,抖肩膀都身体,对于孩子还可以枕头大战………要不然,妈妈现在为什么天天往医院跑,都是情绪堵截造成的。
5、希望妈妈能用心去链接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内心。妈妈曾这样问孩子“你快乐吗?”孩子回答:“快乐呀。”反过来问,“你有不快乐吗?”孩子不吭声了,说明了什么?
6、希望后期她有机会参加我的红红沙龙,让大家的力量加上她自己的反思拯救她自己。拯救这个危机四伏的成员和家庭。
四、反馈思考
所有的所有的,都是家长想要的;所有的所有的,都是父母要给的;所有的所有的,全程没有看见孩子参与的影子;所有的所有的,都没有去连接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家长没有去想过,也来不及,顾不上去看看孩子的需要和内心。
其次,我们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足够尊重,以人为本的走心教育,挖掘出人性的潜力。具体做法:1、有质量的陪伴,与孩子充分链接,走进心灵,成为有很多话题的交流沟通者;2、接纳,接纳他所有的不完美,接纳他所有的做不到,接纳他贪玩的天性;3、把家长的视野打开,并传达给孩子,让孩子看任何问题都会大胆去想去表达,即把握大的方向。比如,坚持阅读,坚持去旅游,坚持积极上进的学习欲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当然包括享受生活);4、爱的力量,家的温馨,让他内心在受伤时记得有条回家的路,让他内心的强大来自家庭的支持与信任,很多家长做得最不好的就是信任,因为总担心孩子不尽全力学习,不停地督促学习;5、能力的锻炼与兴趣的选择,所有的前提,如兴趣班选择都要足够尊重,即使家长认为再重要,孩子不认可,只能作罢;6、家长学会示弱,会“忍”,只有家长示弱,孩子才会独立去做,才会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才会更主动;7、培养情商,让孩子成为一名阳光男孩。从家长自身做起,做好生活中的自我,把快乐带给孩子,带给爱人,带回家,感染着他们。经常为自己处理好了一件事情,去与孩子一起分享。8、学会理解、包容他人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并大声说出来;9、同时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故事A、荡秋千;B、小女孩撕书事; 10、正确看待挫折教育,比如跳高调查案例,在栏杆下跳高记录下的最高度,比撤掉栏杆在没有栏杆记录下的最高度,结果发现,在有栏杆情况下所跳的高度更高。困难就是生活的障碍,有了障碍,我们可以走得更远,享受当下的挫折教育,不要过于追求结果,其实过程和感受都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财富;
第三步,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显得高、大、空。认为有些想得到,根本做不到。其实不然,家长们只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点,每件小事。“孩子事无大小,每一件事都是大事”,每件事都要认真对待,要不忘初心(让孩子快乐、不要纠于造成的结果不放,而是重于从中有何收获)的引导。
第四,处理每件事时如何与孩子沟通?1、理解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有同理心,建立连接状态;2、陈述事实,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偏见和批判;3、聊自己的感受,多以“我”句式,同时从大爱出发,关心孩子;4、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孩子能怎么做?。5、发出邀请,“你”句式,你愿意这样去做吗?或者,第4条换成“我们一起来头脑风暴”吧,关注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情绪里出不来。
五、辅导体会
作为一线老师,如果有专业的教育能力,会成就更多的孩子,幸福更多的家庭,点亮万家灯火。我愿做一名这样的志愿者,通往直前!
王 红
2018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