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问我:“三国时,魏、蜀、吴,谁是正统传承?”
我回道:
“魏国。
武帝曹操时,天下九州,魏得其六(五个半)。而且,终孟德一生没有篡汉自立,大汉天子尚在北方,吴蜀两地至少在名义上,面北称臣,无法“争夺正统”。
文帝曹丕时,派大将军曹真重开西域,版图增加了一大块,天下十三州,魏占九州半。此时孙权虽然割据东南,名义上却是向曹魏称臣,接受曹魏的册封。自立为帝的蜀国自称“大汉正统”,实际领土却只有一个州,如何与曹魏相比!
明帝曹睿时,孙权称帝,蜀中依然,可版图对此没有丝毫变化。曹魏政权在祖孙三代的经营下愈发稳固。魏强、吴蜀弱的格局已经无法逆转,曹魏九品官人法的制度化,受到士族乃至寒门子弟的广泛支持,朝堂稳定、百姓富足,此时的“正统”已经没有争议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一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的是‘魏晋’,不是‘三国晋’,可见在东晋时期(东晋王朝的领土实际就是原东吴故地),人们的广泛意见便是:“魏是正统,吴蜀不过是割据政权。”
如果不是《三国志》的出现,可能根本就没有“三国”这个说法,即便是《三国志》里,曹操、曹丕、曹睿的传记用的是“纪”,《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刘备、刘禅的传记用的是“传”,《先主传》、《后主传》,孙坚、孙策、孙权父子的传记也是“传”,《孙破虏讨逆传》、《吴主传》。
谁是正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