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存疑 求方法
语文教学的大变革——部编版教材的全面普及使用,在我成为语文教师的第二年悄然来到。面对新教材,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很兴奋。这回语文好教了,不用自己绞破脑汁想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了,单元语文要素人文要素一目了然。跟着编者意图走,让学生学方法,搞懂书后题,再找几个相似文练习,这不就行了吗?多清楚明了!可有经验的教师前辈们为什么却总在摇头叹气:这新教材不好教!我好奇,到底难在哪啊?不过也确实不好教,明明策略方法都清楚明白的记书上,可怎么要应用时,学生却怎么也用不上,学不会?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参加了这次的教研活动。活动的前一天晚上,我借助教材和教师用书学习了两篇课文,明确了两篇课文的单元语文要素:《西门豹治邺》要求学生能够简要的复述课文;《牛和鹅》要让学生学会从疑问、感受、启发三个角度批注,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通过书后题确定这一课学生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带着这样的理解,期待着今天的教学活动教用什么方法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
二、观摩学习 尤未解
课程很精彩,《西门豹治邺》执教的老师虽然只有两年的教学经验,可她的课堂是亲切自然的。没有拿腔拿调的“老师范儿”,也没有等着学生“进坑”的迫切感,有的是低下身和学生的真挚交流,有的是认真的倾听与回应。整堂课,我想学生是开心的,这是一位没有距离的老师。创设“真实”的情景,让语文与生活建立联系。在处理“调查情况”时,用与学生扮演角色的体会文本的方法,带着学生走进故事,呈现调查结果。板书设计清楚明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实现课文的复述。《牛和鹅》是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我对于这堂课期待更浓。这位老师的教学真让我学到不少,有一种“奥,原来策略可以这样教”的恍然大悟。课前对不懂问题的批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同时在讨论中知道这些问题的批注可以帮助自己接下来的阅读理解和课文学习。“感受”批注,没有着急教方法,而是先知道这方面批注的意义,走进文本,找到动作、神态揣摩心理活动。然后让学生去再回到文本去实践。把教学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一步一个台阶,帮助学生明其意,知其法会应用。正所谓见贤思齐,这两位优秀老师的妙方法,我也会尝试用到我的日常教学中。
我最初的疑惑,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于是在交流中我提出了两个关于语文要素落实问题:1.简要复述的详略筛选和整合如何实施教学。是不是课堂给这部分的时间太少。对于西门豹这篇课文内容的分析过多。2.批注中的“写法批注和联系上下文批注”这两个学生的难点处理为什么没有像“感受批注”那样详细教方法,而是匆匆而过。这些问题在随后王老师的讲解分析我得以解答。比如在教授写法批注的时候可以在学生提取信息的,提供“作者这样写——,就把——写出来了”来渗透评价写法批注的方法,这样带领学生从理解性思维向评价思维过渡。
三、守正创新 改观念
但这场活动带给我最大的启发不是这些好策略的学习,而是对于“守正创新”这一理念的接触和初步了解。王老师指出“守正创新”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规律。“守正创新”指的是,学生保留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在经历阅读体验和深度问题思考后实现语文要素。王老师非常担忧在拿到部编版教材后,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教阅读方法,让学生用文本练习,再拿练习题应用巩固。长此以往,孩子恐怕就会丧失了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把语文教学当成了技能训练的例文,当成知识和技能来教。这个观点犹如当头喝棒点醒了我,我心中一惊。是不是我正在走向这种极端。我不禁在问自己,每次备课的时候,有没有真正潜下心不考虑语文要素训练点来感受这篇课文的魅力?答案显然是没有的,每次的顺序便是先看单元的语文要素,从要素的角度去想教法。把人文方面挤到小角落里,甚至忽略。我也在问自己,语文要素在教学的时候,是把它当成目的来教还是把它当成阅读的思维方式来教?我想现在的我,好像有些倾向于前者。这样教下来,学生及时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可在根本体会不到它对于阅读的帮助和价值情况下,他会主动的应用吗?答案在我心中已经呼之欲出。所以在想通之后,对于接下来王老师对于课程的分析,我不在从里面一门心思的记录落实要素的方法策略,想着怎么“套”在我的课堂教学上。而是静下心来听王老师抽丝剥茧地从阅读和思维角度分析、出发。再去探索教学的策略。我想,这才是我今天上午得到的最大财富。
《牛和鹅》一课,在教学中始终将批注方法的学习和人物心情的体会紧密结合贯穿始终。实现了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能够体验式的阅读后在进行交流讨论,在老师有价值的问题引导下形成深度思维。《西门豹治邺》其实很能体现“守正创新”的意义。要从读者去看教材,看到了西门豹在整治官绅过程中展现的智慧和智者风范。在课文中,调查和实施计划之间留有空白,也就是西门豹在调查之后,他的分析过程。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罪魁祸首是谁?巫婆和官绅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选择直接派士兵逮捕巫婆和官绅,反而要用这种“以其人之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会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调动生活和阅读经验来思考这些问题。明白通过调查,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证明“河伯”是不存在的,官绅和巫婆便无话可说。那么当学生将人物内部语言活动呈现出来时,他就在学习西门豹的这种智慧思维。恰恰也实现了作者这篇文章的深层意义。原来,这就是深挖教材啊。读者角度的明晰为编者意图的落实奠定了基础,因为复述故事是“果”而人物形象的理解感受是“因”。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所展现的西门豹的智者风范后,再讲这个过程才会把整治的过程将详细,因为这才是这篇故事展现人物形象的主要内容。在课文的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对情节轻重的辨析筛选。
四、反思自身 明方向
参加完活动之后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会走向极端?“守正创新”,不知“正”何来“新”?语文要素清晰可见,人文素养却难以掌握,自然就倾向于,抓住简单的。我也在分析过程中问自己,我能找到《西门豹治邺》中的“空白点”吗?我能读懂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中他令人称赞的洞察力和精准生动的表达吗?现在的我肯定不能,因为对文本理解的功夫修炼还不到家。文章中展现的文学魅力,语文的魅力是什么在哪。我还体会不出来,何谈带给学生。学生的阅读思维现阶段是什么,我要该培养什么思维还模棱两可。何谈经历阅读让潜移默化的落实语文要素。策略和方法当然要积累,要学习。可怎么用却要结合编者角度和读者角度去考虑,而不是瞧着好就去用,用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还两眼一抹黑,那不就是买椟怀珠吗?
虽然一次活动让我打通语文教学的“任督二脉”是不现实的,但能有今天这个意识的转变,看到自己目前的不足和前进的方向已经是很丰硕的收获。所以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能多学习读者教学、学习者角度去分析课文,先知“正”守住“正”的基础上,再看“创新”的方法策略的应用,实现学生的思维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