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便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在我记事以来,“豆花和腊肉”似乎成了我耳熟能详的美食名词。儿时的豆花和腊肉决不像现在这样常吃,往往要赶上什么节日或是家中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这时才把家里早已熏干的金黄的腊肉拿出来放在火上一烧,再煮上一锅白花花的豆腐,这便成了我们农村最丰富的待客之宴了。
我与哥哥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还在我与哥哥咿呀学语、行动可爱之时,便成了村里人的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炫舞,吃过百家宴饭菜。母亲也特别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于村里的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
母亲好人缘,村里人人尽知,因此母亲也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称号“穷大方”看似不雅的称谓,其实骨子里却包含了对母亲无尽的尊重,只因母亲单纯、善良、热情、好客。
不管是晴空万里、还是烟雨蒙蒙,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会放下手中的忙活。将家里的腊肉一煮,再将颗粒状的黄豆一泡,几个小时后,香喷喷的青椒炒腊肉和热腾腾的豆花就出锅了。别看母亲身体单薄,做起事来却异常灵活,向来母亲在我眼里都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女性。
吃过百家饭菜的我与哥哥总是胆子很大,记得儿时曾挨了母亲不少的打。别看母亲为人甚好,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是一位“严父”母亲从来没有溺爱过我们,她总把“黄金棍下出好人”这句话挂在嘴边。想起母亲严肃的面容,我至今还能回忆起儿时挨打的情形。
说起豆花和腊肉,我总是怀念母亲做的味道,时过境迁,转眼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母亲也不再有儿时那种灵活的身影,我知道是岁月的步伐将我们推向了风口浪尖,却把父母一辈拍在了沙滩上。长大的我们不再围在父母耳边吵闹,也不再让父母追着打。偶尔过年过节回趟家,提前往饭店电话一打,满满一桌人各自玩着自己手机,不再像儿时一样话家常。满满一桌菜,却早已失去了儿时过节的味道。
我知道是现代生活的步伐将我们的亲情观念变得淡薄了许多,让我们往往喜欢在外面没日没夜的过灯红酒绿的生活,也不愿与我们的父母畅谈一下家常。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父母很想开口跟我们说说话,聊聊天,可看着抱着手机的你,父母欲言又止了,如果我们细心,就会发现,我们的父母渐渐地听《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时会偷偷地抹泪。
小时候,父母送我们上学,直到送我们成家,都用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而现在我告诉你,看着父母老去的背影,我们必须追,而且马上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谁都懂,可真正付诸于行动的人却少之又少。
豆花和腊肉的遗失也许只是让我们少了一道美味,而父母老去或者遗失有可能是我们一辈子追悔莫及的事。
因为对故乡有所怀念,而所念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
但仅仅是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是在故乡的那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