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在看电影《你好,之华》前,我重温了岩井俊二导演的经典《情书》,便觉《你好,之华》略显寡味了。但我实在不忍责怪导演和演员,导演还是好导演,演员也还是好演员,要怪只能怪经典太过经典了。
《你好,之华》无论是故事,结构,意境,都在模仿《情书》,但《情书》年少青春的我们心里的圣经,哪怕导演依然是岩井俊二,哪怕有我喜欢的周迅和胡歌,哪怕《之华》有再多《情书》的影子,她也注定成不了第二部《情书》。
《你好,之华》和《情书》一样,开头都是一场葬礼,电影的主人公已然逝去,围绕逝去的主人公,用书信穿针引线展开对初中生涯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美好回忆。但《情书》里的博子写的是一封通往天国的书信,仅为寄托哀思,却不料挖掘出一段关于已逝恋人藤井树深埋心底的纯洁暗恋;而《你好,之华》的故事梗概是,之南死了,之华代替之南参加同学会,偶遇初中时期的初恋对象尹川,但初中时尹川喜欢的是之华的姐姐之南,同学会后,尹川主动留了之华的微信,结果被之华的丈夫误会,摔了之华的手机,然后之华就冒充之南给尹川写信,之后,之南和之华的女儿又开始给尹川写信,从而发现了尹川和之南的一段感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的名字要叫《你好,之华》,不觉得之华是主角,除了开头之华代替之南参加同学会,被误认为之南,和尹川重逢,开始写信以外,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就和她没什么大关系了,我以为她和尹川之间会发生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没发生,接下来整部电影就是尹川的探寻之旅,当年之南和他分手对他打击很大,他虽为作家,却只写出了《之南》一部作品,之后就再无建树,于是,他找到了之华,了解了之南自杀的真相,他又去找张超,无可奈何地狠揍他一顿,最后又回到当年的中学,遇到了之南和之华的女儿,然后就结束了,大家的生活又重新回归平静。说实话,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当然,这种没有跌宕起伏情节的生活情感尤为难拍,所以《情书》才显得尤为伟大。
《情书》用了很多的意象。博子和女藤井树的书信是很重要的线索,是打开那段尘封多年的暗恋故事的钥匙,而《你好,之华》里的书信纯粹就是装门面。还有那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有特别含义的,情书——也就是那张背面画着女藤井树速写画像的借书卡正是夹在这本书里头,这真是最大的彩蛋,每一次看到这里,我都不禁要赞叹,岩井俊二真是太厉害了,十几岁少男少女的青涩初恋被他刻画得那么婉转动人。
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十几岁的豆蔻年华,那段青春期真的是特别朦胧而又单纯得不含任何杂质。当我们年华逝去,心会蒙上灰尘,失落曾经的敏感与心动,维余忙忙碌碌。
《情书》还有一段情节设置特别有意思:女藤井树感冒久久不愈演变成肺炎,爷爷拼着老命冒雪送她去医院,终于没有重蹈爸爸的覆辙,被救过来的女藤井树躺在床上低吟着:“你好吗?我很好!”而此时,博子也在清晨的大雪纷飞里面向远处的雪山高喊:“你好吗?我很好!”这段真是神来之笔,既像是两人同时在向天国的藤井树告白,又向两个女人在互相问候,两个女人在这一刻一起获得了新生,女藤井树挽回了生命恢复了健康并得知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感情,而博子也将从对男藤井树的极度思念里摆脱出来,迎接新的感情,新的生活。结尾的新生与开头的葬礼既是对比也是呼应,电影的主题和立意一下子就升华了。
再加上岩井俊二用极度唯美的景色,哀婉的配乐给整部电影涂上淡淡的哀伤,更增添了影片的文艺从色彩,大家应该还记得,情书开头贡献了影史上最唯美的一个画面,博子躺在雪地里,痴痴地望向天空,眼神里有说不尽的哀伤和不舍,但我始终觉得这部电影是积极的,是向上的,《情书》不是苦情戏,不是讲伤害,也不是讲爱而不得,她讲的是纯粹的爱,朦胧的爱,委婉的爱,悄无声息的爱,看了《情书》我忽然明白,最高境界的感动不是痛哭流涕,而是哀而不伤,痛而不觉!
反观《你好,之华》,真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尹川和之南的爱恋里从一开始就带着对之华的伤害,哪怕这种伤害是不经意的,之后之南又被张超家暴,最后因为抑郁症自杀,这不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就不美,意境上就更谈不上唯美了,再加上前后也没有呼应,所以看完会觉得主题有点模糊,不清晰,是要讲之华对尹川的爱呢,还是尹川与之南的爱呢,所以我说之华这个角色有点尴尬,不知道起什么作用,还有奶奶与英语教授的一段也不知对情节有何帮助,也许《你好,之华》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俗理: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好好珍惜当下的生活。
看完《你好,之华》的最大感受就是没有感受,没有哀伤、没有感动,没有涟漪。
另外,再歪一下楼,讲讲柏原崇的颜,当时不到20岁的柏原崇真是拥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世美颜,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张脸孔,这段暗恋之美达不到这样的极致,这也是我第一次以颜断人,我也很无奈,只能说上天把柏原崇赐给了岩井俊二,赐给了情书,赐给了我们。
还有《情书》故事的发生时间设定在冬天,真是太对 了,皑皑雪山真是圣洁,象征纯纯的青春之恋再恰当不过。《你好,之华》的故事发生时间也在冬天,只可惜,都市里看不见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