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书,似乎都在说同一个道理
- 感觉时间越过越快?还没干什么呢,1年又要过去了。
- 感觉每天都有好多的新知识、新理念,根本来不及了解更新的信息又来了。
- 感觉到,“昨天”还是职场新人,“今天”就有新人来叫你老前辈了。
时间流逝仿佛越来越快,儿时一个暑假可以成长一大截,现在工作一年也如白驹过隙。
如何让工作和生活更丰富,让自己持续成长 ?最近看了几本书,《慢思考》、《刻意练习》、《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从中找到了一些可能有用的解决办法。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大部分技能都能够通过“刻意的练习”达到高手的境界。刻意的练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4个重要的概念:
- 即时正确的反馈,不断修正错误。
- 突破舒适区域,以小碎步的节奏追求更高的领域
- 创建好心理表征,在练习过程中修正心理表征
- 保持专注,保持精神饱满
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心理表征,所谓心理表征就是对一个事情的内心映像,很多工匠都会用一种形象的方式描述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我在写代码的时候会用“行云流水”来形容进入专注状态时的感觉。这个感觉可能是抽象的、可能是具体的、可能是有画面的、可能是有触感的,总之就是对一个事情的一个内心感受。
在看完了《刻意练习》后,你试着用“刻意”的方式提高工作技能,但是可能依然会觉得在保持专注这个事情上很难。
如果你感觉自己越来越急躁时,那么可以再看看《慢思考》这本书,它应该会对你有用。
《慢思考》这本书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为什么要“刻意练习”的深度解释。
书中说,一个人的大脑分为3个部分,一部分是快速反应脑,另一部分是思考脑,还有一部分是用于记忆的存储脑。
快速反应脑所作出的判断、决定通常是根据以往经验或者生物本能产生的。在过去,人类需要这样的快速反应来避免灾货、提高生存几率、躲避风险。但是现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文明的变化速度远超进化速度,因此在很多时候快速反应所作出的判断会经常出错。
快速反应往往是人最容易使用的思考方式,因为它非常“快”,节省脑力能量。人们总是本能的选择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思考,特别是在疲惫、急躁、愤怒等状态下,会自然的选择快速反应。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使用尽量多的慢思考,使用思考脑。将经过思考的知识、结果保存在存储脑中,不仅能作出最正确的判断,还能不断的更新迭代自己的反应脑,即便在使用反应脑时也能作出更正确的反应。
有没有感觉,这个概念很熟悉?
思考->存储->反应
,这不就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吗? 走出舒适区练习->正向反馈->改善心理表征
正是 思考->存储
的过程,刻意练习的结果就是能够比别人更快速高效甚至是无意识的的做好一件事情。
《慢思考》这本书中提供的技巧与理念都与《刻意练习》中不谋而合,甚至包括教你如何休息、如何调整睡眠、如何释放压力,仅仅是文字表达的不同。
关于专注
不仅是在上面提到的两本书中作者强调了专注的作用。
在另外两本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和《小狗钱钱》中也都提到要做“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紧急的事情”。
许多人之所以感觉忙碌,但毫无成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忘记了自己的目标,而做着与自己的目的不相干的事情。忙碌过后会感到迷惘,怀疑工作的意义。
在《小狗钱钱》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列出“愿望清单”和写“成功日志”。
这一点与现在很受推崇的OKR(目标关键结果)的任务管理方式类似,但方式有所不同。OKR和《小狗钱钱》都需要列出“目标/愿望清单”,不同的是,OKRs让大家把目标向下分解,然后一个一个的完成,而《小狗钱钱》的做法是把向愿望一步一步推进的过程写成“成功日志”,记录下自己的成功轨迹,树立信心。其实效果是一样的。
另外,在OKR这个任务管理模式中,提到了一个与《刻意练习》相同的概念,就是要“走出舒适区”,目标要超过自己的能力,但是不能超过太多以免造成恐慌。
总结
似乎,正确的方法都是殊途同归的,保持专注、树立目标、有目的的练习、对于正确的目标坚持不懈、走出舒适区。不管是工匠精神、理财观念、人生哲学似乎都越来越接近同一个方向。就像物理学家,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总结,最后把所有学科都归纳到了一个理论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