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年前的梦想么?这是读客熊猫君在微信里发起的一个故事征集。十年前的我们还是个小学生,那还记得五年前的梦想么?还记得当初的雄心壮志么?有多少还在,有多少已经丢了呢?
在一个读书兴趣群组列的五月书单里,第一本书是《江城》,因为手头上的书一直没有看完,所以最近才买回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总是习惯性的读读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序。作者彼得.海斯勒是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但是他在去往江城涪陵之前,也仅仅是为美国报纸写写旅行随笔,并未发表过类似长篇。但是,当时的他就确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虽然不清楚自己要写哪一种类型的,但是他坚持每日做大量详实的笔记。在江城短暂的时光里,他做了很多研究考察和笔记,规划了书的结构,但在离开之前并未动笔。回国后,没有工作的他在父母家里,开始了写作。
在写作期间,他曾向美国的各大报纸和杂志寄去求职信,在《江城》封笔时,他也收到了最后一封回绝信。他尽量去忽略那些回绝信,但是在写完《江城》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还是抑郁崩溃了。书稿出版的路程,又是海斯勒无法想象的艰辛,只有一位年轻的经纪人很喜欢他的文章,最后选择了一家稿酬并不多的出版商签订了出版合同。稿酬虽不多,但足够海斯勒捡起丢失的写作信心,最终不再执著于依靠报刊编辑的工作来重回中国,他靠自己就能回到中国,而且不会被他们握在掌心。最后他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在序中,他感谢当初回绝他的那些报刊,那些曾经重要无比的四处求职给了他无比的动力,让他离梦想实现近了一步。这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很高频的一句话,生活不止是当下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看似很具象,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总括,通俗来说,便是梦想。
纵观,有很多的人在面对梦想实现道路上的坎坷曲折,果断的选择了放弃,也就所谓苟且的生活着;也有一些人,坚持着梦想,但随道路的困难重重,他们不断的改变梦想,最后也到达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山顶;我想只有极少的人,一路坚持,最终在自己心中的最高峰拥抱了最初的梦想。
对于梦想,我的信仰是,只要起航,并一路坚持,不管有多少挫折坎坷,那也是成长与收获的开始。因为只要努力对了方向,再多汗水也都是用来灌溉梦想,再多伤痕也都是明日的勋章。 生活是充满了很多苟且,但是放弃梦想,只会有更多的苟且。
捡起那个遗忘或丢失的梦想,我们一起追寻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