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没有“闭错眼睛”
在《活着》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福贵与县太爷家的仆人遇到国民党官兵,被捉去拉武器。仆人不停地向那个连长求情,连长似乎发了善心要放他回去,但仆人一走,连长就用枪瞄准了他。好在他命大,连长“闭错了一只眼睛”,让他成功逃脱了。福贵的命运与那个仆人实质上是一样的。福贵一生都在遭受苦难,而生活好多次都有要放过他的假象,而只是每一次生活都没有“闭错眼睛”。
福贵曾经是一个富家子弟,年少时嗜赌放荡,输尽家财,气死父亲,可谓说是大逆不道,家族中的败类,在输光家产之后,他浪子回头,开始踏踏实实的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家珍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日子虽穷但很安稳,可不料安稳日子没过上几天,福贵误打误撞被抓去当了兵,等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早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因发高烧变得又聋又哑。从战场捡回了一条命的他,到了家龙二变成了自己的替死鬼,福贵告诉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他天真的认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却没料到这一生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福贵一家都踏实肯干,家境也慢慢地好了起来,好景不长,家珍就生了重病,卧床不起,而有庆这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因献血却被医生抽血过多致死,有庆的死如晴天霹雳击垮了福贵,巨大的悲痛卷席着这个家庭;之后情况似乎又有了好转,老实肯干的二喜走进了这个家庭,在我看来这是全书最温馨的一段。没过多久又传来了好消息,凤霞怀了孕,全家人都在满心欢喜地期待着,然而情况再一次反转,凤霞因难产死在医院,接而不久家珍也离开了人世,读到这里我的心理防线坍塌了,世界上最悲痛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见证了家人的死亡,每一次死亡无疑都是惨痛的,但在福贵的叙述中却找不到任何沉痛的字眼,反而显得无比平静,比如福贵口中家珍死亡的场景:家珍捏着我的手凉了,我去摸她的手臂,她的手臂一截一截的凉下去,那时候她的两条腿也凉了,她全身都凉了,只有胸口还有一块地方暖和着,我的手贴在家珍胸口上,胸口的热气像从我的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漏了出来,她捏住我的手后来一松,就摊在了我的胳膊上。福贵就在这轻描淡写中重现了那个对他不离不弃,那个跟他吃尽苦头,那个毫无怨言的妻子的死亡。他那平静沉稳的语句中仿佛看不到一丝的悲痛,实质上,这轻描淡写的背后隐含的却是生者对于死亡的无奈。
好在还给福贵留下了一个孙子苦根,福贵和二喜,苦根三人相依为命,苦根也渐渐长大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能帮家里分担一些,福贵和二喜两个人挣钱贴补家用,一家人的日子似乎就这样好了起来,这样的日子又没过多久,噩耗传来,二喜在干活时死了,而唯一留下的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福贵唯一的亲人唯一的依靠也离他远去了。这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到了晚年之与一只老牛为伴,福贵在叙述者自己悲苦的一生,读者也在经历着福贵的一生。
一连串家人死亡的情节构成了福贵一生的苦难,而真正成就了小说悲剧效果的则是在死神来临之前所描绘的那一连串幸福温馨的“假象”,所谓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此看来,生活果然没有“闭错眼睛”,面对命运的捉弄,福贵依然选择活了下来,生命的不息,在于就算生命如此脆弱,如此饱经风霜,也要承受着。正如书中说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