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了新冠肺炎,一个普通医用口罩日常只卖0.3元,在疫情期间却能卖到3-4元,涨了十几倍,而且还一罩难求;除以口罩为代表的常规防疫产品外,相对冷门的家用医疗器械类产品,如体温计,在疫情爆发高峰期的交易额比2019年同期提升了约40倍;还有保健品类,如国产维C比2019年同期提升了约50倍。在这次疫情中,都成了消费爆款。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春节期间(1.24-1.30),医药电商活跃人数峰值达到148.21万人,平均增长5.44%。
为什么这些非常规防疫产品也广受欢迎?这是因为人们对新冠肺炎非常恐惧,怕死的心理让大家拼命给自己消毒。
商家利用恐惧心理卖产品,就是通过心理学研究人内心想法得来的。营销离不开心理学,只有掌握了人的心理才能成功的营销。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通过观察人的行为、言谈、表情、目光、衣着这些我们视觉能看到的表象,推测内心的动机、想法和意向。心理学学科就将这些推测总结成一个个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
什么是营销?营销就是改变人的行为、决定,让消费者认可我的产品及理念,复购并传播。
从这两个概念中我们发现,心理学和营销两者共同观察和研究的共同体是同一个,那就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
那为什么说心理学能很大程度上影响营销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心理学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深厚的兴趣,古代的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时候,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也有学者通过观察和总结个人经验,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各有其理论观点。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 孟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 荀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恶的。 世硕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 告子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
那在西方对人的研究就更系统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把人分为四种类型:黄胆汁、多血液、黏液质和抑郁质。后来,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原来气质一词在几千年前就被提出来了,至今都非常流行。
一直以来,传统的经济学把人假设为绝对理性的决策主体,认为人会理所当然的做出理性决策;直到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凭借行为经济学拿下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才开始正视,才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理性的,人拥有许多与生俱来的心理现象,会产生非理性行为。
我们人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逃不脱这些心理学的规律,而营销就是运用这些心理学揭示出来的规律,利用人们的认知水平,信息识别,情绪因素等来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促使人们做出购买产品的这个动作。
也就是说,心理学是营销的分析依据,也是采取营销手段的前提;只有匹配人们需求的营销策略,才能达到成功营销。
就像开篇的例子一样,疫情期间医疗器械产品和保健品类都成了消费爆品,就是迎合了人的心理需求。
《消费者行为学》书中说,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包括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认知抵达行为的群体购买决策;而《营销管理》书中分的更细,把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问题辩识——消费者想解决的问题或需求;
信息搜寻——打算买什么样的商品;
方案评估——货比三家,选择想买的商品;
购买决策——最终选到心仪的商品;
购后行为——商品是否满意,会不会传播和复购。
这些购买决策过程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心理现象或规律的应用,简直是无孔不入,我们就像透明人一样暴露在商家的套路中。在每个环节中,商家早已埋下多个坑,等我们被套牢;当然,我们也乐在其中。
比如本来我们没有需求,感到生活比较幸福,但商家会通过广告、娱乐节目、时尚杂志来告诉你,你还要不断购买;有句广告语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鞋柜里永远少一双鞋……那么如今,可能要再加一句,化妆包里永远少一管口红。都是商家利用人的攀比心理,落后心理,通过广告语对你进行心理暗示,让你买买买。
比如很多商家经常推出“第二件半价”的活动,一看到这几个字,很多人本来只需要买一瓶饮料或一盒面膜,往往就会把手伸向第二件。有便宜不占,岂不是亏了?但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只是想要一件而已,结果却花了一件半的钱。俗话话:便宜的东西买穷人。这是商家利用人的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赚到了,很聪明,因为人在每得到一次小便宜的时候心里便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
再比如我们买一杯咖啡,第一次买的咖啡只要10元钱,要是再买杯35元星爸爸的咖啡,就很难接受。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咖啡具体多少钱时,就不会太在意价钱。因为没有比对尺,就不会渴望与过去的经验保持一致,那掏钱的时候就不心痛了。所以,我们看星爸爸买的咖啡分为中杯和大杯,中杯35元,大杯只要38元,这时我们大概率会选择大杯,这里商家就利用了对比心理。
以上,我们看到心理学和营销之间的关系是由内到外的关系,心理学是底层学科,是本质,而营销学是应用。只有真正懂了心理学,才能把营销玩转。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内心的潜在需求,又满足了功能需求,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商家和消费者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