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异常:当GO检测到一个错误时,程序就无法继续执行了,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提示,这就是所谓的"异常"。
所以为了保证程序的健壮性,要对异常的信息进行处理。例如,如下程序,定义一个函数实现整除操作,这个程序对大家来说已经很简单了,实现如下:
但是,大家仔细考虑一下,该方法是否有问题?
如果b的值为0,会出现什么情况?
程序会出现以下的异常信息:
并且整个程序停止运行。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进行处理呢?这时就要用到异常处理方法的内容。
error接口
Go语言引入了一个关于错误处理的标准模式,即error接口,它是Go语言内建的接口类型,该接口的定义如下: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Go语言的标准库代码包errors为用户提供如下方法:
通过以上代码,可以发现error接口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error是一个接口,该接口只声明了一个方法Error(),返回值是string类型,用以描述错误)。下面看一下基本使用,
首先导包:
import "errors"
然后调用其对应的方法:
当然fmt包中也封装了一个专门输出错误信息的方法,如下所示:
了解完基本的语法以后,接下来使用error接口解决Test( )函数被0整除的问题,如下所示:
在Test( )函数中,判断变量b的取值,如果有误,返回错误信息。并且在main( )中接收返回的错误信息,并打印出来。
这种用法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后面讲解到文件操作时,涉及到文件的打开,如下:
在打开文件时,如果文件不存在,或者文件在磁盘上存储的路径写错了,都会出现异常,这时可以使用error记录相应的错误信息。
在打开文件时,如果文件不存在,或者文件在磁盘上存储的路径写错了,都会出现异常,这时可以使用error记录相应的错误信息。
panic函数
error返回的是一般性的错误,但是panic函数返回的是让程序崩溃的错误。
也就是当遇到不可恢复的错误状态的时候,如数组访问越界、空指针引用等,这些运行时错误会引起painc异常,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应通过调用panic函数来报告普通的错误,而应该只把它作为报告致命错误的一种方式。当某些不应该发生的场景发生时,我们就应该调用panic。
一般而言,当panic异常发生时,程序会中断运行。随后,程序崩溃并输出日志信息。日志信息包括panic value和函数调用的堆栈跟踪信息。
当然,如果直接调用内置的panic函数也会引发panic异常;panic函数接受任何值作为参数。
下面给大家演示一下,直接调用panic函数,是否会导致程序的崩溃。
错误信息如下:
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并不会直接调用panic( )函数,但是当我们编程的程序遇到致命错误时,系统会自动调用该函数来终止整个程序的运行,也就是系统内置了panic函数。
下面给大家演示一个数组下标越界的问题:
错误信息如下:
通过观察错误信息,发现确实是panic异常,导致了整个程序崩溃。
recover
运行时panic异常一旦被引发就会导致程序崩溃。这当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程序不会发生任何运行时错误。
Go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专用于“拦截”运行时panic的内建函数——recover。它可以是当前的程序从运行时panic的状态中恢复并重新获得流程控制权。
语法如下:
注意:recover只有在defer调用的函数中有效。
示例如下:
以上程序的运行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程序,我们发现虽然TestB( )函数会导致整个应用程序崩溃,但是由于在改函数中调用了recover( )函数,所以整个函数并没有崩溃。虽然程序没有崩溃,但是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的提示信息,那么怎样才能够看到相应的提示信息呢?
可以直接打印recover( )函数的返回结果,如下所示:
输出结果如下:
从输出结果发现,确实打印出了相应的错误信息。
但是,如果程序没有出错,也就是数组下标没有越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输入的结果如下:
这时输出的是空,但是我们希望程序没有错误的时候,不输出任何内容。
所以,程序修改如下:
通过以上代码,发现其实就是加了一层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