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男孩因遭母亲批评,纵身跳到桥下。江苏9岁男孩,因打碎了一块玻璃,以死谢罪。
这些鲜活生命的离开,留给亲人无尽的悲痛。 现代人的物质充裕,但精神生活要比前人匮乏得多,这令我想起了《欧文的雕像》书中的小男孩欧文。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丽莎·汤普森,他被《泰晤士报》评为最具创造力的儿童作家之一。本书2020年被评为蓝彼得童书奖。
书中讲了一个叫欧文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因为战争牺牲了,他的妈妈由于爸爸突然离世而精神恍惚,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小小年纪的欧文既要照顾妈妈,又要应对上学。
他在学校里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即使老师极大地鼓励,他也不想融入集体中。
但他有一个倾诉的朋友,就是纪念花园里的一尊石头士兵雕像。 虽然雕像年月已久,还有多处破损,但欧文每次上学前都和雕像问“早安”,每次放学去和雕像说话。有时抱着雕像的胳膊哭一场,也会感觉很舒畅。
用欧文的话说:“花园里的士兵雕像是我的好朋友,我的心里话只能讲给他听。”可有一天,新闻里说要把雕像拆掉,它伤心极了。
他鼓起勇气写了一首有关雕像的诗,他的诗感动了所有人,包括城市规划负责人卡米拉。士兵雕像又回到了重新修建的花园,欧文妈妈的情况也在好转。
一个勇敢的小男孩,不仅挽救了石头雕像,也挽救了妈妈,让支离破碎的家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书中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描绘了欧文被孤独、恐惧、绝望、压抑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见证了欧文心理成长的历程。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反思: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人们普遍有焦虑的心理,我们不妨学学欧文。
1. 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的勇气。
就像欧文的诗:离开得无法回来,还在的请别让它离开。他知道爸爸已经牺牲了,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但留住士兵雕像是他坚定的信念,他要通过努力保护士兵雕像,即使他讨厌在公共场合说话,但他为了保住雕像,他愿意去克服这种恐惧。即使他已经拒绝了老师的邀请,但他愿意再去努力争取这次机会。
终于,他从积极的心理暗示开始,假装自己勇敢的开口,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从而让他内心的挣扎摆在了人们面前,人们才了解了他的真实想法。
市政规划官员重新制定了方案,满足了欧文的愿望。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我们处理困难的强心剂,是行动的动力。有时候,我们还需要积极地用行动去实现我们的想法。
2. 主动解决问题
当我们遇到困难,总是想到最坏的结果,从而产生焦虑而不能自拔,这时我们应该往前迈一步,做好接受现实的准备。
就像我们面临的疫情,有的人在家里囤菜囤粮,即使用不上,心里也能得到安慰。如果你怕失业,那就多学一门技能,用得着是更好,用不着使也可作为一项副业,这就是主动解决了你对未来的恐慌。也可以存出一笔急用的资金,非必要时不要动用,一旦出现状况,能让自己平安度过半年时间。
以上做法都是定心丸,任何重大的事件,放到一生的长度来看,都不是那么重要。 同事小芳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也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大学毕业后定居美国。“恐老症”成了小芳夫妻两人的心病,怕老了无人照顾,这或许不是一个特例。
其实这样的人,他大可不必整日忧心忡忡,他们可以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认识更多的可以信任的人,或者寻找社会的帮助,都是可以的。
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焦虑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即使发生了,我们也有所准备,撑过去了才发现问题也不过如此。最简单、最有效走出困境的方式就是找个人聊聊。
3.找个人聊聊
人类70%的疾病来自心理,如果心理得不到疏通,就会聚集成疾病。
心理学家指出:倾诉能很好地缓解心理压力。有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女人的寿命高于男人的寿命,就是因为女人爱唠叨。
其实,有时我们并不需要别人给我们建议,仅仅需要一个倾听对象就行,就像欧文把石头雕塑作为倾诉对象。 其实找个人聊聊,还可以找自己聊聊,就是与自己心灵对话。
比如著名女作家丁玲写过的《梦珂》《莎菲女士的笔记》和《韦护》,就是对自己感受的倾诉。 写作自由随意,有时就是一种对自我的倾诉,完全可以没有听众,写出来心里就开阔了。
生活中,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都要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凡事要向好的一面看,人是永远活在希望中的。
有时候我们不能逃避困难就面对它,把困难作为生活的动力,不绝望的心态就是拥有希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