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得的星期天,我和先生决定沿珠江边散散步。
刚走没多远,我们便被一句刺耳的斥责声吸引。抬头望去,离我们不远处,一个小女孩快速骑着单车从一名老阿姨旁边飞驰而过,阿姨也骑着单车,在熙攘的人群中避闪不及。
也许是受到惊吓,她停下车来,对着女孩的背影大声斥责骑车要看路。
话刚落音,女孩家人从后面骑单车飞速赶来,我不知道这位身着红色风衣的年轻妈妈是否有看清事情的原委,她用同样刺耳的骂声不满地回复了阿姨的斥责,末尾用一句令人心悸的咒语结束了对骂:“你活该,撞死你!”然后,飞速踩着单车离去。
我和先生在一旁目睹了全部过程,唏嘘不已。
2
想起了最近讨论得火热的育儿话题:“小孩子被欺负,是否该打回去?”
不用采访那位脾气火爆的年轻妈妈,我想她和我若干年前的观念肯定是一致的:“立马还击,怎么被打的就要怎么打回去,如果有可能,小孩子从小就学一门跆拳道来防身最佳!”
可是,慢慢地,我开始同意先生的观点,“打回去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况且,小孩不是任何时候都有能力打回去的,总有人比他更强壮。”
先生是个慢性子,遇事总是不温不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开躲”是他一贯的处事作风。这种典型的烂好人性格,难免会吃些哑巴亏,虽然无数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时间久了,便也慢慢习惯了。
因为我发现,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步入社会后,像他这种柔软的处事风格,反而更加不容易被伤害;相反,小孩“打回去”的反作用力,家长可能承受不起。
3、
高中时代曾目睹一桩校园误杀案。
令人遗憾的是,在校园暴力冲突中不幸死亡的男生并不是双方矛盾的始作俑者,作为家中独生子,他可能连这起群架的缘由都还不清楚,便被所谓的“兄弟义气”挟持着踏进了矛盾的漩涡中心。
他以为这场声势浩大的校园群架只是青春的序曲,却不曾想,这次以青春为名的冲动却终结了他本该绚丽多彩的生命。
可能是因为中年痛失独子,男孩的父亲悲愤得难以自已。他用了同样极端的手段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与不满:在校园里烧纸钱、把棺木堵在本就狭窄的校园门口、集结大队人群涌向校园讨说法。。。。。。直至小镇的警车出动,才拦下了他一系列荒唐的闹剧。
我不敢说,家庭的耳濡目染是不是一个人暴力性格形成的根源。但是,当无法明辨是非的小孩面临社会的第一次暴击时,“打回去”却是周围身经百战的大人们教他的首选解决办法,那么,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这将成为他处理矛盾的唯一法则。哪怕,对方手持利刃,也在所不惜。
若论战斗值,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恐龙该是最强的,曾统治地球几千万年,却在数亿年前便绝迹;相比起来,战斗值最弱的人类却凭借着智慧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中存活了下来,繁衍至今。那么,在社会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对小孩的教育要回溯到几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呢?
4、
很喜欢痞子蔡的一句话:“宝剑尚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
按照我的理解,社会便是江湖,而一个人的社会性格却在“宝剑尚未配妥”的学生时代早已有了雏形。
在成人世界里,面对外界不可抵御的暴力和敢怒不敢言的委屈,睿智的人会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毕竟, 城市那么大,下班路上偶遇充满戾气的垃圾情绪人、工作中巧逢脾气暴戾的合作伙伴都是常有的事儿,但是,真正选择以牙还牙,挥拳相向的又有几个?
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立场来支持小孩立刻打回去呢?
小孩是否有能力打回去?如果有能力打回去,出事谁负责?打回去是不是大人唯一能教给他的处事法则呢?
尼采说:“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当你审视邪恶的时候,邪恶也如同一面镜子审视着你的内心。其实,小孩子的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面对矛盾,除了暴力的“打回去”,成人能不能以身作则,教他们一些让矛盾“软着陆”的方法?